6月12日,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金山区教育学院、金山区樊汉彬历史名师工作室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联合举办教研活动。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主持人周靖、金山区历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樊汉彬、基地与工作室成员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包括三个议程:一、由基地学员邵常岁进行教学展示。二、说课、评课。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邵雍作学术讲座。基地学员、金山区高中历史学科兼职教研员王超主持活动。
01教学展示,切入主题
邵常岁执教的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针对该课核心概念多、内容多、主线多等特点,教师以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为明线,以“统一战线”为暗线,采用倒序的方式,进行模块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落实唯物史观,涵养家国情怀”的活动主题。在史料运用方面,本节课注重乡土史料的使用,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并且注重多种史料的互证和对史料的深度解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和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02精彩点评,引发思考
课堂展示之后,邵常岁从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主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说课。
樊汉彬对本课进行了非常有建设性的点评。樊汉彬指出,教学主旨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单元导言和主流价值观,本节课教学主线明确,把握住了重点,尤其是在史料选择方面,使用了金山乡土史料,非常有特色。抗战老兵视频、文献数据及其细节的分析解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比较好地进行了“有效地教”。樊汉彬同时也指出,教学过程中需要“唤醒”初中历史教材知识,做到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融通,基于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积累,精准设问,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让学生更“有效地学”。
基地学员朱琳、靳技科对本课进行了教学点评。朱琳指出,邵老师的教学设计四个模块看似分散,但每个部分力求紧扣主线,课上对图片等史料进行了深入解读和信息的提取,充分用足了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史学阅读和史料实证的能力与意识。靳技科在评课中讲道,本节课授课过程中能够紧扣主线,尤其是对东方主战场的讲解,不仅强调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的贡献,更强调了抗战中中外双向互助的关系,比较好地回归到教学主线。两位教师也在核心概念解读、群像与个体的分析等方面提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
03学术讲座,深化主旨
邵雍教授结合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和上课内容作了题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学术讲座。邵雍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正是运用了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才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接着,邵雍教授运用翔实的史料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如何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邵雍教授最后总结道,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推动全民族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以自己鲜明的抗战态度、正确的政治主张、坚定的抗战意志、伟大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念,成为争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邵雍教授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加深了各位教师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理解,深化本次教研活动的主旨。
活动结束后,基地学员还参观了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青铜文化创新实验室,对学校历史文化教学资源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课程建设给予了建设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