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以德育人”是现代家庭教育的第一准则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发表时间:2013-03-29 16:08    浏览次数:480

从教二十多年,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年轻教师蜕变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从一所乡村小学来到城镇小学,从一名普通班主任到德育分管领导,无论是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角色转变还是自己既是母亲又是教师的身份,带给我更多思考的是“以德育人”是现代家庭教育的第一准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德育工作者。随着3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纵深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历史巨变,反映世界文化新潮流的西方文化,冲击着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封闭心态和文化氛围,新的社会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不断形成与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家庭教育的内涵,同时也使得家庭教育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因此提升现代家庭德育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培育健康的成人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培养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社会人”,是家庭教育功能的基本目标。在家庭里,不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长着对幼者,幼者对长着,一切有目的有意识施加的影响,都是家庭教育。有专家指出:“人”和“才”是可以分开的。有的人是“人”又有“才”就是“人才”;有的人是“人”没有“才”,就不能叫“人才”;有的人有“才”不是“人”,当然也不是“人才”。对于家庭教育来讲,在成才与成人两者之间,培养成人应该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那么培育健康的成人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二、  培育温馨的环境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基石。

1、温暖的家庭土壤是培育健康成人的有效剂。有人说环境造人,这句话虽并不准确,但环境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道德教育不是仅有专职教师就可以承担的,它是伴随着家庭生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随时随地进行的,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教育的方式,不仅仅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诲、诱导,更重要的是在无形中的自身言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良好道德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温暖的家庭的土壤之中的,离开了父母的亲情和家庭这块土壤,孩子道德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2、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培育健康成人的催化剂。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最基础的组织形式,为人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情感联系是最为密切而持久的,亲子情感造成的家庭温馨气氛,是家庭教育的最好条件。父母对子女的自然而又深厚的爱,使子女对父母怀有特殊的依恋和信任感。家庭要有效地发挥其社会职能,必须重视家庭道德的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亲子之间情感融洽,可以发挥对孩子的感化作用,产生好的教育效果。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家庭中生活、成长,家庭是个人最初活动的场所,是引导个人走上社会的桥梁和个人与社会的中介。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是造就人的良好品德的最初条件。在我国,自古就以“教子以德”作为父辈育嗣之根本。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尽管“德”的标准有所不同,但是突出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首要地位的思想,则无疑是正确的,在当今社会,应得以强化。

三、培育正确的理念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动力。

1、要重视以德育人。在人才的价值取向上,现在许多父母对孩子有着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孩子学历高,工作好,能出人头地。如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自己花了钱给孩子报了几个特长班,想让他提高竞争力,可他犟着不去或去了瞎混。在有些家长的观念中,孩子的德育是“软指标”可有可无。而孩子的知识学习是“硬任务”,教育和帮助孩子考高分、上好学校是最实在的事,关系到孩子的前途,不能有丝毫马虎。有的父母对孩子有着严格的要求,却忽视了品德教育。有的家长甚至把教孩子做人与学习对立起来,让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在做孩子的“学习的拐杖”上。对孩子的品德塑造关心甚少或漠不关心。以至于孩子“学有所成,不会做人”的情况比比皆是。

2、要身教重于言教。现在社会中许多父母总是把对孩子的教育理解为“说教”,应该这样、不该那样,整天挂在嘴边,却忽略了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一位父亲在领取摩托车驾驶执照之前参加考试,背诵那么多的条例、规定对30几岁的人来说的确是个困难,便在考场上做了手脚。回家后兴致勃勃地大谈自己如何“机智勇敢”地躲过了监考人,并为自己如此通过考试而庆幸。谁料时过不久,这位父亲被儿子的老师请到了学校,原因是儿子考试作弊被“当场抓获”,此门功课考试分数为“0”。这种自我下移的人生观所带给孩子的并不是奋进的动力,而是放弃自身努力的范例,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正面教育的作用。其实,父母的榜样在孩子养成习惯中非常重要,是孩子形成健全人格的摇篮,如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爱运动,孩子也容易喜欢运动。

3、要多积极引导,少消极抱怨。面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种种问题,一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抱怨过多,“做老实人吃亏”、“遵纪守法挣不来大钱”等认识也渗透到日常对孩子的教育中。对社会上非正常的人际关系和不良社会状态存有不满情绪,以致对个人和家庭之外的一切都失去信心和责任心。加之社会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存在,更使一些人个体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淡化。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对家庭有利的事就做,无利的事就不做。对孩子在学校参加劳动,在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抱不支持态度,教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公共秩序、公共规则置之不顾,我行我素等等。使得孩子缺少积极的引导,社会主流道德意识淡漠,自幼是非荣辱不清。

四、培育良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成功的阶梯。

以德育人是家庭教育永恒的主题。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强,模仿力强,理解力差。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后天习得的,是通过学习、践行而逐渐形成的。因此道德教育要孩子从小时候抓起、从日常生活小事抓起、从自己的小家做起,“不以小善而不为,不以小恶而为之”,重在习惯养成。在这方面,家长要有诚心、恒心、耐心。此外,还要注重亲子互育和孩子自我教育。一方面作为教育者,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认真学习了解社会主流道德的基本要求,并以自身的榜样作用教育影响孩子,要检点自己的行为,自重自爱。不要眼睛总是盯着孩子身上的毛病,要经常跟孩子交流,从孩子的进步中总结有益的经验,从孩子存在的问题中,不断反省自己的失误。同时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另一方面要重视儿童的自我教育。当孩子了解了社会主流道德的基本点,当家长在日常生活为孩子创造道德实践的条件,应当说孩子自身的能动性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自觉地约束自己,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由家长“要我做”变为孩子自己“我要做”,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这也是家庭德育的最高境界。

总之,我们每个家庭应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导之一行的方法培养孩子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社会道德情感;树立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养成孝亲敬长、勤俭节约等良好的道德养成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