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斯霞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lisa   发表时间:2007-06-19 08:25    浏览次数:1490

斯霞简介:
     当代初等教育专家。曾名碧霄,浙江诸暨人。7岁上小学,12岁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曾在绍兴第五中学附小、嘉兴县集 贤小学、萧山湘湖师范、南京东区实验小学、中央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校任职。解放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  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学特级教师,当选过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曾任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主要作品:
《迅速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读写能力的经验》、《斯霞教育经验选编》、《我的教学生涯》、《斯霞文集》等

斯霞格言:
   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

教学风格:
   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并不伤痕迹地纳入教学重点。

教学思想:
1. 一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爱,能把学生从爱老师而努力学习引向为爱获得知识和学习技能本身而努力学习,进而发展为热爱祖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为全人类谋求幸福而努力学习。
2. 回忆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继承过去正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
3. 在识字教学中应尽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利用学生丰富地口语基础来识字,促进学生的联想,温故而知新。
4. 尊重儿童是教育儿童的前提,教学民主是教师是否敢于正视自己工作中缺点和错误的表现;
斯霞故事:
     有一年深秋的一天,突然刮起了西北风,气温急剧下降,一些家长为孩子送来了衣服,可还有很多双职工子女仍然穿着单薄。下课后,斯霞回到自己家里,翻箱倒柜,把所有能穿的都拿了出来。大大小小的各种衣服虽然学生们穿得不很合身,但却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第二天,一个姓吴的女学生拿着斯霞平时穿的红毛衣还给老师,说了声"谢谢"就离去了。斯霞打开毛衣一看,里边还包着一个鲜红的苹果。
斯霞教学设计——《小英雄雨来》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高尚品质。
  二、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
  三、练习给课文各段加小标题。
  四、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一、抗日根据地地图。
  二、生字新词卡片。
  三、《小英雄雨来》教学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请大家默读课文。
二、检查初步默读课文的效果。
     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指导看抗日根据地地图。)雨来的爸爸是干什么的?当时在芦花村发生了什么事?雨来有什么英雄事迹?
三、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泥鳅(qiū)——你们看见过泥鳅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泥鳅是一种身上很光滑的鱼,灰黑色的。)
  门槛——什么叫门槛?
  (旧式的房子都有门槛,就是门下的一根横木。)
  晌(shǎnɡ)午——注意“晌”的读音。什么叫晌午?
  你们查过字典吗?
  (晌午就是中午。)
  枪栓(shuān)——枪的哪一部分叫枪栓?注意“栓”的读音。
  (枪栓就是推子弹进膛的机件。)劫难——“劫”字怎么样讲?劫难是什么意思?
  (“劫”是抢劫,抢夺。劫难是遭受灾难的意思。)
  趔趄(liè qiè)——什么叫“趔趄”?注意这两个字的读音。
  (“趔趄”就是身子歪歪斜斜的,脚步不稳的样子。)
  漩涡(xuánwō)——注意“漩”字的读音。你们在哪里看见过有漩涡?
  (“漩涡”就是水流时产生的螺旋形,在江、河里看到有漩涡。)
  嘟(dū)嘟囔(nānɡ)囔——注意“囔”字,不要读成lāng,“嘟嘟囔囔”是什么意思?
  (“嘟嘟囔囔”就是心里不高兴,有气,嘟起嘴,叽叽咕咕自言自语地说。)还有哪些是表示声音的词?
  (“唔里哇啦”。)(“吧嗒吧嗒”。)(“哐啷”。)
四、巩固字词。(用生字卡片抽读。)
五、深入阅读课文第一至四段,理解主要内容。
  (一)默读第一段。
  提问:雨来住的那个村子为什么叫芦花村?
  读读芦花村的景色。
  “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
  引导学生先读句子的主要成分,然后逐句地把附加成分放进去读,再连起来读,比比怎样写好,同时体会芦花村景色的优美。
  雨来的游泳本领怎么样?从哪里看出来?
  (让学生回答雨来的几种游泳方式。)
  指导朗读:“往河沿跑!往河沿跑!”
  应该怎样读?为什么?再读这一段的第五小节。
  讨论这段的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开头写芦花村的景色,着重写雨来游泳的本领高。小标题:“雨来游泳本领高”。)
  (二)默读第二段。
  提问:
  夜校的学习条件怎样?雨来在夜校里受到什么教育?指导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小标题:“雨来上夜校。”)
  (三)默读第三段。提问:这段主要说了几层意思?
  (两层意思:第一层从“有一天”至“只从街上传来一两声狗叫”,主要写鬼子开始扫荡了;第二层从“第二天”至这段结束,主要写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
  指导朗读第二层。
  重点朗读:“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咦!这是什么时候挖的洞呢?”“把缸搬回原地方。你就快到别的院里去,对谁也不许说。”
  讨论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被鬼子捆绑起来了。)(小标题:“雨来掩护李大叔”。)
  (四)重点默读第四段。
  讨论:鬼子对雨来使用了哪些卑劣手段?
  板书:哄骗利诱威胁毒打
  课文中哪些词句把鬼子哄骗、利诱、威胁、毒打雨来时的丑态形象地勾画出来了?
  板书:露出满口金牙……鬼脸糖金戒指抽出刀……劈扭拉打揪拧撞
  哪些词句可以体现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坚强不屈?
  板书:“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没看见!”
  提问: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能表现得这样勇敢顽强?
  朗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齐读第四段后,概括段意和小标题。
  (段意:雨来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小标题:“雨来坚强不屈”。)
  总结以上四段的小标题。
  六、布置作业:
  读课文,说说雨来怎样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在鬼子面前表现得怎样坚强不屈。
板书:     小英雄雨来
  鬼子               雨来
  露出满口金牙……鬼脸(哄骗)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糖金戒指      (利诱)   没有接他的糖,也没有回答他。
  抽出刀……劈    (威胁)  “我在屋里,什么也没看见。”
  扭拉打揪拧撞    (毒打)  “没看见!”
  
解读名师:
  斯霞老师走了,她的声音,她的故事,她的思想留下了,并且永远地深印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笔财富,是一个辛勤耕耘一辈子的“育苗人”的伟迹,那是一部“活的教育学”!
  1958年9月,江苏省教育厅决定在南师附小进行小学五年制的学制改革试验。尽管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她还是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当时,她爱人和二儿子都重病住院。然而,她没有因个人私事而放松工作,甚至医院传来爱人的病危通知,她还在家访,当她赶到病床前,爱人已经再也听不到她讲话了。斯霞老师是坚强的,她把失去亲人的巨大苦痛深埋心底,擦干泪痕,独自扛起培育五个子女的生活重担,又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她独辟蹊径,创造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试点班学生在短短两年内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读了174篇课文,在当时国内小学教育界首屈一指。多家报刊登载了斯霞老师的教学经验,她成为全国知名的小学教师。1960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出席了全国文教群英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期间,斯霞老师倡导的“童心”、“母爱”教育思想受到了不应有的批判,她本人也被迫离开了她所钟爱的教育岗位。1973年,她被借到江苏省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工作。1977年,她以67岁的高龄,再一次站上了南师附小的讲台,再一次奋斗在小学教育的一线。1978年,她再次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再次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并被授予江苏省“劳动英雄”称号。同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担任市教育局副局长,她坚辞不受,甘愿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1979年,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
  80年代起,年事已高的斯霞老师不再上课,但她经常深入到课堂听课、评课,让更多的青年教师尽快得到她的真传。1986年起,她捐出自己的积蓄,设立斯霞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1987年,斯霞老师荣获全国首批“热爱儿童”奖章。1988年被聘为中学高级教师。1990年荣获中国福利会幼教事业“樟树奖”。她还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85高龄的斯霞老师退休了,然而培养学生始终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她一如既往地坚持每天到学校做她力所能及的事。
  斯霞老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的五个子女都是大学毕业,都是共产党员。
  斯霞老师竭尽毕生心血,68年如一日地教书育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荣誉还是屈辱,她总是淡薄名利,一往无前。她披肝沥胆,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善于总结,教育教学如春风化雨,无愧于“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伟大的教育艺术家”称号。
  斯霞老师以身垂范,堪称“一世师表”,她将自己一生的爱全部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贯穿在整个教育工作中,为中国和江苏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她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先进的教育思想,精湛的教学艺术,更多的是一种博大的人格力量;质朴而深沉,果敢而坚韧,乐观而执着。我们在沉痛悼念斯霞老师的同时,更要深入学习她对教育事业艰辛的探索、不懈的追求,深入学习她对少年儿童赤热的童心、伟大的母爱,深入学习她对教育教学独到的见解、创新的实践,深入学习她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无私的奉献。我们将付出最大的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鼓励和培养更多的人做“斯霞式的人民教师”,让斯霞老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生根开花,永远长青!
我与名师:
  听到斯霞这个名字,还是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许对于在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学生,斯霞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这名慈祥的对学生充满爱的老师,正是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任教,她的名字第一个印在了大学时代的我的心目中。
  斯霞老师是我最为敬慕的优秀教师,她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榜样。“童心母爱”构建了斯霞老师的教育思想和风格,这是儿童教育的永恒。斯老师说,在她的人生历程中,多次出现过可以不做小学教师的机会,她都没有改变志愿,仍然一往情深地当一名小学教师。即使在十年动乱时期,受到种种冲击,她也没有灰心丧气,把自己的一生心甘情愿地献给了小学教育事业。“我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这是斯老师一生最大的满足、最大的自豪。
  正是凭着这一腔执着情怀,斯老师在学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坐标,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了无穷的乐趣,在学生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学校、学生成了她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她的生命也与学校、学生融合在一起。
  斯老师的幸福感来源于她至大的爱。斯老师说:“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他们抱有希望,经过几年的教育,学生就会像你所希望的那样有进步。不但在学习上、品德上,而且在做人的道理上都会达到教师所希望的那样”。一名好教师仅仅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强劲的事业动力。但是,如果一名教师的事业动力仅仅靠个人毅力乃至制度约束来维持,那他真正意义的教师生涯并未启航。斯老师的教育人生,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有了“爱”,她就有了无限的精力、无限的才能、无限的事业动力。她60余年如一日爱岗敬业,令人钦佩;她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至今让她的学生都有一片深情的记忆;她的“童心”、“母爱”,在教育领域闪烁着恒久的光华。她爱教育、爱岗位、爱事业、爱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和追求。“爱”,使斯老师付出了全部;“爱”,也让斯老师收获了无尽的幸福。
  斯霞老师是我们当中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当代优秀的教育家,是教育界永远的光荣与骄傲。斯老师带着我们的尊敬和爱戴走了,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
  让我们像斯霞老师那样,永远做一名充满童心、母爱、充满事业幸福感的人民教师。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