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老师的教学艺术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lisa   发表时间:2007-10-24 09:59    浏览次数:4323

一.名师肖像照片


  一位名师,就是一个精神富翁,有无限的资源,供我们去撷取。贾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像一座宝藏,走进他的课堂,便会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

二.名师简历
   贾志敏,男,汉族,上海人,1939年出生。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同志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已届50多年,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小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更有深入的研究、独特的见解。  他的教学态度亲切,教学语言生动,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深受广大才是和家长的好评,更受小朋友的欢迎。贾志敏同志治学严谨,著作颇丰。1992年电视系列教育片《贾老师教作文》在全国各地电视台播出后,引起了海内外学者专家的关注。由于他工作勤奋、成绩突出,因此多次受政府嘉奖。1994年被评为上海市特级教师,1999年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光荣称号。
三.名师故事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金苹果学校小学部校长贾志敏老师来到宝带天虹。贾老师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我不怕鬼》,贾老师向老师们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他强调,语文课应“真实、朴实、扎实!”贾老师讲学结束后,亲自擦拭黑板。大师之所以能成为大师,这个细节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四.名师思想
  有位哲人说过,生命的旅程,目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生命的旅程中与谁为伴。在贾老的生命旅程中,与他相伴的是倾注了刻骨铭心之爱的语文教育事业!正是这事业与生命的结合,使贾老的语文教育事业如春洪一般壮阔,也使贾老生命如歌。
五.名师教学风格
  贾志敏教学风格述评: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教育电视台录制了20集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随着这部教学片的播出,诸多家庭里家长陪着孩子看贾老师教作文,成了上海家庭文化的一道奇特的风景线。随后的《锦上添花》、《贾老师教小学生作文》相继问世,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电视系列片《贾老师教作文》主讲——贾志敏,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界几乎无人不晓。透过这一轰动大江南北的“贾志敏现象”,我们可以了解贾志敏的作文教学的真谛。

  贾志敏认为“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是:教师命题→作前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一过程忽视了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他提出“一改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变成:实践(进行某项活动)→讨论(回顾活动过程,各自发表观感)→作文(教师在学生作文过程中进行指导)→指导(批改与讲评)→总结(谈体会、收获或旧题重作)。”贾志敏的作文教学思想的独特性表现在作文教学程序上是简单的两个环节:实践和讨论,其实质却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作文心理过程的转换。这是学生作文成败的症结所在。
  作文心理转换理论认为,作文是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的心理过程,在这一心理过程中,除了思维和表达两大因素外,还存在着一个极为重要而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因素,即转换。学生之所以“谈文色变”,是因为这种心理转换的复杂性;作文教学之所以难见成效,一是因为忽视心理转换过程,二是因为这种转换是内隐的,使作文教学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反馈,并加以合理的调控。
  作文心理转换的复杂性是由于人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在组织结构和运作规律上的差异性造成的。首先,人的思维是立体性的,而非线性的,人的语言表达却必须是线性的。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把存在于大脑中的立体性的、非线性的的思维一一分解,形成便于表达的线性的结构。其次,思维可以跳跃的,而表达必须具有逻辑性。因此,要想用语言把思维表达出来,学生必须经历一个按逻辑顺序加工整理已有思维的过程。再次,思维可以是残缺不全,也无须顾及他人理解与否,而表达具有交际性,把思维直接反映到作文,极有可能造成语无伦次或不知所云。因此学生必须加以转换。思维与语言的差异是最能说明为何有的学生想清楚却不能写清楚。思维与语言的差异形成了学生作文心理转换过程。
  贾志敏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了这个难点,在作文教学中安排了实践和讨论,使学生思维活动定向、并完成由思维向语言表达的两次转换。
  其主要运用以下策略:
一、 借助讨论和板书,形成语言点
  二级转换理论认为,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中存在两次转换。第一次是运用语言点将思维中想要表达的内容挑选并固定下来,然后进行一定的组合排列。第二次是运用语言点扩展语言结构,形成完整的句子。贾志敏在学生作文起步阶段,常深入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处,通过讨论,分步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点将思维中想要表达的内容挑选并固定下来,再进行一定的组合排列。
如:他教学生围绕中心句“今天很冷”说一段话。
  1. 要求每个学生想一句话来表达,但说的话中不能出现“冷”字。学生经过讨论,彼此启发,说出了北风呼啸、寒风刺骨、裹紧大衣等内容。他一一写出这些句子。
  2. 要求学生将黑板上的句子按照“环境”、“衣着”、“动态”分别归类。
  3. 介绍组合这段话的方法:先写“今天很冷”这句总起句;再分别从“环境”、“衣着”、“动态”三组分述句中找出内容依次叙述。90%的学生都写出了一段完整的话。
  贾志敏将学生思维中要表达的内容写在黑板上,通过分类帮助学生挑选表达的内容,通过规定组合成段的方法,训练学生思维内容的排列组合,形成语言点。这样原本内在的、隐性的学生作文过程的第一次转换轨迹,就显现在课堂里的黑板上了。使无形的、个别化的思维活动,借助讨论和板书变得有型有序。90%的学生完成了写段任务,可见这种基于思维与语言的转换的写作指导的有效性。
二、 借助实践活动,寻找语言点
  由于学生观察、想象等能力上的差异,使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有着很大的区别。贾志敏借助课堂组织实践活动,在学生思维活动定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自己的语言点,并扩展语言结构完成两次转换。如用课堂素描的方法指导写《一分硬币》、《一个苹果》等状物文章;用小品表演的方法指导写《看图作文》;用游戏的方法指导写活动类文章。
  如他指导写《一种水果》。贾志敏出示一只橘子,要求观察它的形状,想象一下它像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大大的”“圆圆的”,“像小皮球”。这时,贾志敏随手将橘子扔给一个学生,问:你掂一掂,它有多重?“沉甸甸的,”学生答。贾志敏又将橘子抛给另一位学生,请他用鼻子闻一闻,说说香味。学生回答:有淡淡的香味,是一种橘子自身散发出来的果香。接着他剥开橘皮,请一个学生数数橘瓤,看他们像什么?学生回答“像10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最后他把橘子掰开分给学生尝尝,学生兴趣浓厚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甜中带酸。8分钟后学生完成了状物文章《一只橘子》。
  这里学生的两次转换几乎同时进行。
六.名师代表作品

《新编小学语文发散思维训练(二年级)》
《贾老师评小学生作文》
《贾老师读小学生作文》
《贾老师教语文》

七.名师格言
  教书当求甚解 育人务必率真
八.名师课例
《惊弓之鸟》课堂实录
执教者: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
(吴琳根据教学影碟整理)
(第一课时)
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个字,你认得吗?(板书:成)
生:是“成”字。
师:对,你能用它来组个词吗?
生:成都
生:成功
生:成年
生:成立
生:成语
师:(教师板书:成语)成语,是我国汉语中一种特殊的构词方式,它约定俗成,一般由四个字、五个字组成。你知道哪些成语?
生:一箭双雕、惊弓之鸟、半途而废、兵不厌诈、刻舟求剑、叶公好龙、
师:这里的“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喜欢的意思。
师:对了。
生:拨苗助长、一鸣惊人
师:小朋友知道的成语很多,有的成语从字面上一看就知道意思,有的成语后面有典故、出处、来源,不知道它的出处就不知道它的意思,成语后面的故事的叫成语故事。(板书:成语故事)
   有的小朋友们讲的刻舟求剑、叶公好龙等都有成语故事,故事很短,讲出的道理却很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师贴出板画,板书:惊弓之鸟)
   师领读:惊弓之鸟
师: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师范读课文)
(师读后生掌声)
师:课文中一共有九个生字,请你们先自己读一读。(出示课文中的九个生字)
  学生生自由读后,指名读,一次读三个生字。
  师指导第二个小朋友读“弦”,读后夸奖道:这个小朋友真不错,三个生字读对了两个!
师:这三个小朋友都读得很好。如果非要分出个高低,我认为第一个小朋友读得最好,他声音响、口齿清,而且一个字也没读错。哪个小朋友能把九个生字都读下来?
   指名学生读。
   (一生读“羸”时,总读不准,贾老师示范数次,还是读不准。)
师:你说“雷雨”。
生:雷雨
师:对了!你们看,这位小朋友失败了十几次,还要坚持读,让我们为他鼓掌,鼓励一下。
(学生鼓掌)请你继续读(这个学生很激动,接下去的几个生字读得又响又准,读后全班同学又禁不住为他鼓掌)。
   如果说刚才那位同学(指连续读对三个生字的同学)读得最好,那么这位同学读得更好,九个生字,他读对了八个,一个“羸”字,读错了十几遍,还要坚持读,直到读准。这位同学到现在为止是读得最好的。
   哪位小朋友再来读?
  (师继续指名读九个生字,学生越读越好。师再指名一位小朋友做小老师到台前领读。)
师:(师在“之”字下面点着重号)这个“之”字,在古代当“的”讲,谁能解释一下“惊弓之鸟”的意思?
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师:对,是被弓——没有箭——吓怕了的鸟,这个“鸟”在这儿指的是大雁。(师指着教学挂图讲解。)
师:(师在“羸”字下面点着重号)这个“羸”字比较难写,它上中下有三部分,下面左中右又有三部分,你们看看,这个字和哪个字特别像?
生:和“赢”字比较像。
师:对,和“北京赢了”的“赢”字比较像。让我们来看一看它是怎么写成的。
   师板书“赢”字(边板书边讲解):因为有上中下三部分,就像一个大家庭,大家都要谦让些,就和谐了。下面如果是“赢”字该写什么?(生:贝)现在是“羸”字,中间是——(生:羊)对了,这个“羸”字,字典中有两种解释,一是身体瘦弱,二是人的名字,“更羸”就是人的名字。
师:(师在“郊”字下面点着重号)这个字是什么结构?
生:“郊”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交通”的“交”,右边是“阝”。
师:对,但是这个字写起来左边和“交通”的“交”不一样,你看——(师板书“郊”字,把左边的“交”的最后一笔写成捺),出现什么情况了?
生:左右两边打架了。
师:对,所以左边的“交”字在“郊”字里最后一笔要写成“点”,就避免打架了。
   (师涂掉右耳旁,重新写成“交”字)谁能把这个字加个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生:加木字旁就是“学校”的“校”。
生:加反文旁就是“效果”的“效”。
生:加个“车”字旁就变成“比较”的“较”。
生:加个“口”字旁就变成“咬东西”的“咬”。
生:加个“犭”字旁就变成“狡猾”的“狡”。
生:加个“马”字旁就是“骄傲”的“骄”。
生:加个单人旁就是“佼”。
师:是什么“佼”?
(生一时说不出)
师:(竖起大拇指)这个“佼”就指的是你,知道吗?
其他同学:佼佼者
师:对呀!就是最出色的人,就像你一样。
师:再看这个“孤”字(师边板书边讲),左边不是“子”,而是“孑”,是“单一”的意思,右边是“瓜”,“孤”就是单独一个的意思。
师:再看“弦”字,(师画简笔画弓)这是什么?
生:弓
师:(画出弦)这呢?
生:弦。
师:对,弦拉紧后可利用反弹力把箭射出去,这就是“弦”。
   下面,请你们自己把课文读一读。
学生自由读文,教师行间巡视。
学生读后,教师请两位小朋友起立。
师:第一位小朋友不但读得认真,还一边读一边思考,脸上还带着表情。第二位小朋友读书时坐得直,姿势很好。
   齐读课题。
这里“惊”是什么意思?
生:是“惊吓”的意思。
师:“弓”是古时候打仗用的兵器,现在是一种运动项目的器具。古时候除了打仗用“弓箭”,还可以作为通讯的工具。比如要把信送到城墙上去,就把信绑在箭头上射上去。“惊弓之鸟”,就是被弓惊吓了的大雁,这个故事是2500年前的,为什么流传至今呢?就是因为这个故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个故事里边有哪几个主人公呢?
生: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有更羸和魏王。
师:谁能比这位同学说得好,不打结巴。
生: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有更羸和魏王。
生:老师,我认为还应有大雁。(众笑)
师:这位小朋友积极思考很好,但大雁不是“人物”。(师摸摸该生的头,请他坐下。)
我们一起看最后一段。请你们先自己轻声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最后一段。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吧。(生齐读,教师指导学生不拖腔拿调,个别句子教师示范,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然后再齐读一遍。)
师:这篇课文写人不是用记叙的方法,而是用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写人物对话有四种形式,一种是提示语在前(板书:××说 “……”);第二种是提示语在后,先把说的话写出来,再交待谁说的(板书:“……”××说 );第三种是提示语在中间,先把他说的一句话写出来,随后交待某某人说,再把他的话写完(板书:“……”××说 “……”);第四种就是省略了提示语,在什么情况下省去提示语呢?就是读者一下子能看说是谁说的,不会产生歧意,提示语就可省略了。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加紧凑,读起来更加连贯。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三个“说”字后面应加什么标点?
指名一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
板书:
1、××说:“……”
2、“……”××说。
3、“……”××说,“……”
师:第一种“:”表示后面即是这个人说的话;第二种话说完了,要点句号;第三种“,”表示话还没说完,后面还有话呢。
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哪里是第一种对话形式,哪里是第二、第三种?画下来,等下读给大家听。
生:我用第一种对话形式读,“……”(生读有关段落)
生:我用第二种对话形式读,“……”(生读有关段落)
  ……
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对话形式读相关的语段。
师指导:“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中的“啊”字读音。师示范,读成第三声“ǎ”,表示大吃一惊。
一生读后,师评价:你读得不错,知道“不错”是什么意思吗?就是马马虎虎。(众笑)谁再来读?
又一生读后,师评价:好的。
又一生读后,师评价:很好。
师:谁能选择用三种形式来读一读?
一生选择三种形式的对话读了很多内容,读得很好,众鼓掌。师评价:很好!
师:同学们,这节课给老师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朋友有这么几个。
(示意一位同学起立)这位小朋友很聪明,不用老师点拨,他读错了自己就改正过来。
(示意另一位同学起立)这位小朋友一个“羸”字,读错了十几次,经历了这么多失败,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掌握了。后来她在读书时一直把“羸”字读得很清楚。这位同学,请你再给大家读一遍这个“羸”字,让大家听听。
生读,全场掌声。

(第二课时)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师板书:更羸是           手。)
   读读黑板上的话,通吗?
生:更羸是手。这句话不通。
师:手是人身体的一部分,请在手前加一个字,这句话就通了。(板书:更羸是     手。)
生:加个“能”字。
师:好(师板书:能),请你读一遍这句话。
生:更羸是能手。
师:能手,还是人身体的一部分吗?变成什么了?
生:变成“人”了。
师:对,这里指“人”了。还有哪里“手”字当“人”讲吗?
生:射箭的能手。
师:对,“能手”的“手”。
生:还有射箭高手。
师:对,“高手”的“手”。
生:神射手。
师:对,射手。
生:强手。
师:对,这时的“手”就变成“人”了。那么“能手”什么意思呢?
生:能手的意思就是能人。
师:在某一方面有突出的、出众的才能的人,就叫能手。(板书:      能手)那么,都有哪些能手呢?
生:足球能手
生:运动能手
生:游泳能手
生:跑步能手
师:(板书:更羸是           能手。)更羸是什么能手?
生:更羸是射箭能手。
师:(板书:更羸是            能手。)更羸是什么国家的射箭能手?
生:更羸是魏国的射箭能手。
师:(板书:更羸是                       能手。)更羸是魏国怎么样的射箭能手?
生: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板书:更羸是                                 能手。)更羸是什么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呀?
生: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对,是古时候,距现在已有2500年了。
齐读这句(师指着黑板上的:更羸是                        能手。)
学生读,背下此句。
师:说到射箭能手,有两个成语,一个是百        
生:百发百中
生:百步穿杨
师:对,说到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我就想起一个射箭能手叫李广的,李广射石虎的故事知道吗?
生:知道。
师:你说说看。
生:李广有一次喝醉了晚上巡逻时,看到草丛里好像有一只虎要向他们攻击似的,就拨箭向老虎射去,结果走过去一看,是石头,箭都射到石头里了。
师:对的,有一首诗叫《塞下曲》写的就是这件事,会背吗?
生背《塞下曲》
师:说到射箭能手,我又想起英国有个草莽英雄叫罗宾汉,罗宾汉是个绿林好汉,经常杀富济贫,有一次当朝让他和一个射箭高手比一比谁射箭的本领大,那个人射箭是百发百中的,当朝认为罗宾汉肯定比不过,比赛那天,赛场上人山人海,朝廷请来的那个人先射,离开把子五十米弯弓搭箭,“砰”一声,箭正中把心。这时,只见罗宾汉不惊慌不忙,骑在马上,从背后取出一只箭,拉弓射箭,你猜射在了哪里?
生:把那只箭射掉了。
生:是把那只箭射两半了。
师:对,他的箭射中了那只箭的尾部,把那只箭一分为二,分向两边,而自己的箭正中把心。罗宾汉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射箭能手。
今天我们要学的更羸这个射箭能手既不同于李广射箭之猛,也不同于罗宾汉射箭之准,他是怎么射的呢?请读全文。
学生自由轻声读全文。(师板书: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
师:谁能读读黑板上的句子?
指名生读。
师:发现什么呢?
生: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生: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飞来,边飞边鸣。
生: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师:对了,这位同学读得真好。现在我把句号去掉,改成逗号,后面加上“更羸告诉魏王     ”谁能再填。
生:更羸告诉魏王:“我不用箭就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谁再说?
生: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谁能把上面一句也加上,连起来说一说。
生: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对啦!但是我们说话要连贯,看谁能说得更好?
再指名学生按板书的填空说话,板书为:
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更羸告诉魏王           。
师:如果这里不用“大王”,用“他”这段话又该怎样说呢?
生: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好极了。现在,我把结尾改成逗号,接下来——
师板书:
魏王不信,于是,更羸                     。
生: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告诉魏王:“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魏王不信,(生打结巴,其余学生提醒)于是更羸左手拉弓,右手拉弦,只听“砰”的一声,那只大雁直往上飞。
师:这个小朋友说得不错,别骄傲,谁能再说一说。
再指名学生按板书的提示说这段话,板书为:
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更羸告诉魏王           。魏王不信,于是,更羸                     。
   师再续结尾,果然           。
生:果然那只大雁拍了几下翅膀,突然从半空中直掉下来。
师:谁能把整段话连起来说一说?
指名学生按板书的提示说这段话,板书为:
更羸随魏王打猎时,发现         。更羸告诉魏王           。魏王不信,于是,更羸                     。果然,                。
师:说对了不稀奇,看谁能说得最好?
再指名学生练习说话。(学生越说越好。)
师:李广因射箭之准、之猛被称为射箭能手,罗宾汉因射箭之准、百步穿杨被称为射箭能手,而更羸呢?他本领更高强,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来,因此被称作魏国的射箭能手。那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本领呢?请大家接着读下面一段。
   学生自由读文。
师:(师将此一段文字抄在黑板上,在相应的语句旁边注上这样的板书:观察、分析、推理、判断)为什么更羸有这样的本事呢?魏王当然信不过,更加奇怪了。于是更羸说了这样一段话,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段话吧。
   指名一生读。(教师在学生读时适时指导读书的语调、语气。)
师评价:读得不错。谁再读?
再指名学生读。
师评价:好的。
师:为什么更羸有这样的本事呢?(指着板书讲解)主要是他善于观察,观察现象之后进行分析,分析之后进行推理,最后做出判断。你能不能按照“观察、分析、推理、判断”把这段话用“‖”分成四层?练一练。(师指名一生板演,其余在书上画。)
师核对答案:
   观察,就是看、听,更羸不但看到、听到,还知道大雁飞得慢,叫得悲惨,说明观察仔细。(板书:仔细)然后进行分析,飞得慢是因为……叫得悲惨是因为……分析得入理。(板书:入理)接下去进行推理,很合乎情理。(板书:合情)正因为更羸观察仔细、分析入理、推理合情,才作出正确判断。(板书:正确)
   试试背背看。
   学生自由背诵。
师:不能背的可以看,能背下来的就背,谁能试试?
   指名学生读、背。
在教师提示下,全班齐背。
师:更羸是怎么观察的呢?
生: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
师:为什么飞得慢?
生:飞得慢,是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有愈合,
师:为什么叫的声音悲惨呢?
生: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师:得不到帮助又怎样了?
生: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直往高处飞。
师:直往高处飞,又怎样会掉下来呢?
生: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写的,我们合作一下,请一位小朋友选一个角色,和老师对读好不好?
生:我选更羸。
   表演开始。
生: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生:请让我试一下。
师:啊?真有这样的本事?
生: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它飞得慢,叫得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的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不错不错。谁再来?
师再指名学生,师生合作分角色读。
师:你们发现了吗?这篇文章结尾魏王的话没有了,魏王可能还想说点什么呢?用笔写下来。你可以选择对话的一种或几种形式给课文加个结尾,写一写魏王听了更羸的话以后有什么动作,什么表情,怎么说的……随便你写。
学生练习写作。(教师指导:这时候话不要多,不要长,重在有点睛之笔。)
写作三分钟后反馈。指名8位同学读结尾。
生1:魏王听了,从马上跳了下来,大叫:“聪明,聪明,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生2:魏王笑了笑说:“更羸呀,你真是个了不起的射箭能手!”
生3:魏王这才明白过来,对更羸说:“你不愧是名射箭能手啊!”
生4:“啊,原来是这样的呀!”
生5:“原来如此”,魏王说,“怪不得你的箭法有那么神!”
生6:魏王听了他的话,心中很敬佩更羸,心说:看来,这有名的射箭能手不是吹的。
生7:魏王更加吃惊了,连声说:“了不得,了不得,真是名副其实的射箭能手啊!”
生8:魏王听了“啊”的一声,差点从马上掉下来。
生9:魏王大吃一惊,说:“看来一个好箭手光靠射是不行的,还要靠脑子,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啊!”
师:这最后一段话是从古文的一句话引出来的,这句话叫做:故未息,而惊心未至也。后人用来形容人或集团、部队受到惊吓后看到什么都害怕,就叫惊弓之鸟,跟惊弓之鸟同一个意思的成语还有“强弩之末”,弩是古时候射箭的一种工具,强弩是射出去的力量很大的箭但射程一远以后,到后来就没有力量了,连一张薄薄的绵纱都穿不透,这两个成语说的是一个意思。小朋友你们看,成语故事就是有这样的生命力,因此它能广为流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成语故事。下课。
九.解读名师
  我觉得,一位名师,就是一个精神富翁,有无限的资源,供我们去撷取。
   贾志敏老师的语文教学艺术,我个人始终认为,语感培养艺术是他的特色。在中国小语界,我可以这样说,还找不到第二个。上个世纪,70-80年代,贾老师的作文教学(《贾老师教作文》)通过电视台,风靡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了90年代后期,他的阅读教学同样受到了我们小语界广大教师的关注。如果说贾老师的作文教学所引起的是一种贾志敏现象,那么他的阅读教学所引起的反响,那是一股贾志敏旋风。那么,为什么贾老师的作文教学、阅读教学如此受到我们小语界同行的关爱和注目呢?我们应当深深地去思索名师的成功之路的轨迹和原点。而贾老师教学艺术之根,我认为就是那种精深的语感教学的艺术。
   进入新课程,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但是,我觉得这里忽略了一个基础,要问为什么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应当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数学也有人文性,今天我们数学课强调的就是数学文化,同时它也有工具性,数学也是一种工具。这里,相区别的根本问题是,语文课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以汉民族共同语的语言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语文课的性质应当是在语言性的基础上,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语文说到底就是要“学语习文”,而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最好方法,我个人认为就是贾志敏老师造诣至深的这一条教学道路——培养语感之路。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认为贾志敏老师的教学艺术既有时代的高度,又有纯正的本真,这正是我们进入新课程,迫切需要思考、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贾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以语感的培养为特色的呢?
   我们先来看贾老师的作文教学,他是以清新自然的语感培养为核心,组织学生生动的表达和交流的。今天下午的两节作文课,很多地方都是可圈可点,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他的阅读课,我认为也是以语感导引为主线的,在提高阅读和认识能力的同时,优化语言素养。贾老师上课,他在瞬息之间就能发现小朋友的语病,这正说明他对语言的敏感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贾老师的教学艺术,瞄准的是以语感来整体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对语感的形成,就要在准确地接受语言的刺激、语言的感受和语言的运用过程中间,获取他鲜活的语言经验,进而达到整体感知的能力。所以抓住了语感,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基础问题。抓语感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这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要害,具有战略高度。如果我们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那么,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就提高不上去。
   具体地说,贾老师的语感艺术有哪些特征呢?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以汉语的组合规律,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他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设计都有这样的特色:就是抓住一个关键词,让这一关键词在滚动发展中实行多方组合,由词发展成为句,由单句发展成复句,由小节发展成为段落,乃至最后发展成为全篇文章。这就是词语的滚动、碰撞,就像一个活跃的化学分子一样,在滚动、碰撞中,实行多方组合。这正是贾老师的教学设计的最大的特色,也是我们当前小语界唯一一种教学特色。如他的作文课,就是“一件______的小事”,就是抓住几个关键词“闷热”、“冷饮”、“青蛙”,由三个关键词的滚动,给学生营造一片可以结合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的空间,从中为语感的培养创造了条件。这一基本思路跟今天我们这堂课(作文“找手机”),从“手机、冰箱、爷爷”这三个关键词,营造学生可以充分地调动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的空间,也可以说是学生的创作空间,具有同样的艺术特色。接下来规则写作与展示生命活力的自由写作的灵动的结合。这样的作文教学更大的特点就是充分地运用了我们汉语的特点。那么,在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的过程中,贾老师用小品表演、……、等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
   比如,他教《程门立雪》,先让小朋友解释题目的意思,那是在程老师的家门口;再解释“立雪”;然后是滚动、创作和多方创作:谁在雪地里,——是杨时和他的同学;在雪地里干什么呢?——一边背书一边等待程老师醒来向他请教不懂的问题。……最后滚动到“程老师望着门外的大雪说不出话来”。
   贾老师又请三个小朋友,一觉得程老师没有话说;二觉得陈老师有话要说,但没说出来,第三认为程老师非常激动,所以说不出话来。学生当然选择第三种,选择第三种以后,那么程老师会说些什么呢?再让学生超越文本。所以,贾老师的阅读课一个最重要的一条红线,就是解读文本,重构文本到超越文本。他的重构文本,就是从语感训练的角度,让小朋友来重构课文的内容。而不是像很多课堂上我们所听到的,是用情激提问,不是重构文本,而是重复文本。所以,贾老师的写作课也好,阅读课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瞄准了语文的艺术性,来设计教学。用这种艺术性为学生语言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我觉得这是他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是以阅读的文本重构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培养学生的语言。
   我喜欢贾老师的作文课,但我更喜欢他的作文课。我觉得他的阅读课在我们中国小语界是绝无仅有的。他的语感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的意识,确实令人敬佩。而最根本的特点就是抓“重构文本”。第一步是凭借文本,反反复复地读,贾老师很重视读;第二步是用汉语中的铸造式的滚动,多方组合来重构的文本。你看他《镇静的女主人》基本的教学思路,体现的也就是这个特色。这里边有很深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如何认识文本、处理文本,如何把文本看作一个训练的例子,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文本不是一个直接获取的目标。
   第三,就是贾老师以当场的语言诊断在课堂生成中沉淀语感。
这是贾老师的课最让人感动的地方。他不放过每一个小朋友说的每一句不妥当的话。他绝对追求的是正确、敏锐、强烈地去感觉、感知、感悟语言。这里有六个要素:敏锐、正确、强烈、感觉、感知、感悟。这种语言训练的功夫,我觉得是令我钦佩。老师在说学生的病句的时候,有的我还领悟不过来呢。我举一个很生动的例子。
   有一次,课堂上有个小朋友写作文时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当场马上说,你这句话有四个毛病。我们都领会不过来,这句话听起来也可以呀!贾老师说,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的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来很快就到了,所以应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奔丧,也叫“有幸”吗?哎呀,真厉害!这小孩子从小就在这种严格的、正确的、敏锐的、强烈的,这种语言的熏陶之下,才谈得上能够提高语文综合水平。
   第四:以出色的语言示范,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感。
   贾老师在我们小语界被誉为语言大师,这个称号是有分量的。因为我们普遍发现,贾老师的语言真的很有功底,很厉害。他在语言积累这个层面上,他的功夫是非常深非常深的。
   其次,在教学实践中,他对语感的敏锐几乎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这是我们感到非常惊奇的。正因为他自己有这种功底,所以他的课堂里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对学生进行语言素养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这才是真正建立在语言性基础上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贾老师在他出版的一本书中有一个题记,大意是:过去为了生活我从事教育,现在如果让我离开讲台,我将一刻也生存不下去。

10.我与名师
  我还在师范学习时,因为“江浙沪两省一市小学语文教改观摩研讨活动”在师范体育馆内举行。我们聆听了省教育学会会长周德藩,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上海师大教授吴立岗三位专家的学术报告,观摩了全国阅读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林琳和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的教学风采。后来我校被评为上海市小学优秀教研组,验收时,本人代表学校上了一堂汇报课,受到了贾老师的好评,后来贾老师多次对本人亲自指教。本人评选上海市名师候选人时贾老师对本人亲自做了鉴定。

贾志敏老师的开场白至今还在我的耳边时时回响:“我这个校长将终身站在教学第一线,因为校长是个职务,是暂时的,而教师是个职业,是永恒的。”他就是凭着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对课堂教学的孜孜探究,取得了教育事业上的辉煌,一位白发苍苍的六十多岁的老人,依旧散发着青春活力,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由此我想到“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我们每一个教师,也应该深刻懂得:要教书育人,首先自己要学会怎样做一个好老师。
  贾志敏老师这次又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两个名字》是二年级的一篇课文,三个自然段,只有简短的五句话,要上二个课时,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贾老师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要给二年级的娃娃上课,的确又是一件新鲜的事,可是我们聆听了这两堂课,确实叫人惊叹不已,因为贾老师回归到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的心态去欣赏孩子们,给他们竖起“你真行”、“你真棒”的大拇指,孩子们在老师的赏识的目光下情绪高涨,老师的心与孩子的心交融在一起,孩子们把贾老师当作了一位慈祥的老爷爷,幼稚的心灵时时碰撞出闪亮的火花。
  这两堂课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享受,对我们听课老师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当贾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四幅图片时,首先请学生以每幅图说一句话,小蝌蚪长大了变成青蛙,竹子小时叫竹笋,然后要求学生变换顺序说,青蛙小时候叫小蝌蚪,竹笋长大变成竹子。接着让学生起来说两句话,最后让学生说四句话,有的学生说得是那么流畅真像绕口令一般,特别是当某个学生说错的时候,进行鼓励、再鼓励,直到正确说出为止。贾老师总是对学生们说:“失败了三次没关系,你会成功的。”这不仅仅是在教书,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在挫败面前不气馁的精神,教会孩子怎样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贾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享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如贾老师第一次背诵课文时故意漏背了“高兴”、“手拉着手”这两个词,然后问学生:老师有没有背错的地方?一只只小手纷纷举了起来,给老师指了出来,我想贾老师故意背错这两个词有两个目的。其一是为了突出这两个词的重要,不能少;其二孩子们肯定想能给老师指出错误是件了不起的事。贾老师一方面虚心接受批评,一方面问学生为什么不能漏背这两个词,然后再次进行背诵,“言传不如身教”的道理不就在于此吗?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又一次闪烁出灿烂的火花。
  贾老师这两堂课时时处处闪烁着晶莹的亮点,如最后进行师生同台表演,又一次把课堂推向了高潮。你看:一个学生,一双小手捂着贾爷爷的眼睛,一会儿捂贾爷爷的耳朵。两个学生手拉着手在表演,当他们听到贾爷的阵阵赞叹声时,童真的小脸上绽开着那么幸福的笑容啊,是啊!孩子们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更快乐的呢?
  谁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听了贾老师的课你一定会觉得:夕阳之光,将永驻人心。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