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造思维法
人的目的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用好的教法把学生引导到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游戏中发挥学生的想象与创造,我曾引导学生做过这样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组长,每人发一块小海绵垫,请他们用手中的海棉垫建一座桥,在游戏过程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想象与创造的能力要比高年级的学生丰富,他们不但能建立体的桥,也能建平面的桥,而高年级的学生只能建立体的桥。这说明随着我们教育的深入,儿童的想象与创造正在减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其次: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设计与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与创造。例如:我教学生作过这样的游戏,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25米往返跑比赛,两认为一组,先到达终点的同学加一分,以得分多的组为胜利组。但要求学生自己安排出场顺序,两组之间并不知道对方的出场顺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时,能力相对较弱的一组,因为出场顺序安排合理,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胜利。当我看到这样的结果时,我同获得胜利的同学一样,兴奋不已。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法,它既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与创造,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更多的设计这样的教法,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术、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从而达到既教书又育。
四、“小集团”教学法 “小集团”教学法,是教师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练习和巩固学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它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合作与协同,促进他们自发、自主地学习。在“小集团”教学中, 学生除了直接与教师发生联系外,学生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互帮、互练、互学、互相评价,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担当小老师的学生,会有一种光荣的使命感,在为别人指导动作的同时,动作的要点得到了巩固,能力得到了提高。被指导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胆小、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同学面前精神放松了,思想顾虑在融洽的气氛中消失了。此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给予纠正与辅导,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勇于创造,引导他们想了练、练了想、想中练、练中想,反复尝试体会。通过“小集团”教学法的运用,不仅增加了练习密度、提高了动作水平,还可增强他们的义务和责任感,发展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设疑法学则生疑,无疑则无兴。疑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一种诱因,是开启思维活动的钥匙。在体育教学中合理的利用疑问法,对于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打破那种“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的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形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以问题设疑的方式进行教学,就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会很快得被吸引到教学内容来,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方法较多,如“悬念式设疑”,在课的一开始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带着问题上,而且自己通过亲身体验把问题解决。如在上短跑课时,蹲踞式起跑动作预备时为什么后腿不能蹬直?50米跑你是否清楚自己跑多少步才能跑完?步幅与跑的速度快慢有什么关系?等等一系列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去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比只单独强调学生怎样做效果更好得多。
以上五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其效果:1、构建了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传统的“要我练”为“我要练”“我想练”;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积极刻苦学习,使学生不感到体育学习是一种痛苦和负担。使教学从单纯教书到既教书又育人,从单纯传授体育知识到既传授体育知识又开发智能。2、创造了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能从思想、情感、行为上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使学生能够做到“求”、“趣”、“行”、“创”、“活”。所谓“求”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趣”是运用语言艺术巧妙设疑,引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行”即是提供机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表现机会,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创”即创造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认知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活”即活跃课堂气氛。3、多次实验课表明,运用以上教学方法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情绪和意志等心理指标普遍处于良好状态,心理负荷适当(基本不存在压抑感)、课堂活跃,教学任务完成率基本上在85%至95%这一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