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 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lisa   发表时间:2004-09-28 08:38    浏览次数:724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立致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以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主动探索、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构建平等、民主、合作、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喜欢语文,感觉学习语文有兴趣。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 
    下面以《蒲公英》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蒲公英》这一课在设计中,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希望让学生始终处于探索和发展的状态,通过学生观察、思考,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主动识字,朗读课文,学习短文,并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一、趣引新,主动求知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在导入课文的过程中,我采用儿童化的语言,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既调动了思维,又激起了兴趣,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动学习,探求新知
    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生生互动活动,要培养他们之间健康的互动情感。对学习成功的赞许,对学习困难的帮助,对学习暂时失败的友善,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发展。
    a、初读课文,互相启发 在教学《蒲公英》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听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有一个大体的印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让学生教学生,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组织讨论,合作中学习生字 在学习生字时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请同学们把你识记的好办法在小组内交流。”这样的目的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共同识字,共同品尝学习的快乐。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识字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中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交叉,补充完善自悟的过程。同学间的合作,可以汲取众长,再一次扩大信息量。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识,促进学生交往的合作能力,由“学会”变成“会学”。
    c、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 语文教学应注重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蒲公英》这一课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是一篇朗读的好材料。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读为主线,把朗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读充分,读到位。课开始,读短文圈生字,在学完生字后再回到课文读,读的要求有所提高。并通过“蒲公英像---------”这个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对长句的朗读进行指导后再读课文,要求则更高,读有感情。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背诵,当堂达到诵读的水平。
    三、发思维,发展想象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为思维插上翅膀。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善于想象的。课文中的一幅幅插图都是孩子想象的凭借。在《蒲公英》这一课中,我设计了最后一个环节是:观察插图,蒲公英还像什么?学生想象的火花点燃了,纷纷举起了小手:蒲公英像一台飞转的电扇;像一个个毛茸茸的线团;像一盏倒挂的吊灯------孩子们的想象超乎我的估计,他们的思维活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值得尊金尊敬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达到小鸟都到不了的地方。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