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lisa
发表时间:2004-09-28 09:15
浏览次数:1665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感、丰富的感受力,是一个人语文素质的核心因素。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也是他们接受情感教育的最好方式。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可感悟文章的真谛,能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的效果。所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重视范读的重要作用。
要想学生能很好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很重要的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范读,同时,也要组织学生认真听。小学生善于模仿,所以,教师的范读力求语言正确,感情丰富。当然,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可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这样,因为老师的领读,可以让学生跟着老师听读的过程中,把握很好的朗读节奏,在模仿中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主动感受体悟
1、引入情境,联想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培养语感要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 例如:《雷雨》一课教学时,通过听录音,看投影,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象,仿佛置身于雷雨前后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自由读等)学生也渐渐感受到雷雨前的闷热,雨中的雨势之大,雨后的空气之清新。这样,学生在朗读中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课文自然读的有感情了。
2、分角色朗读。
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寓言占有较大比例。这些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人物栩栩如生,为儿童所喜爱。低年级儿童想像力极其丰富,常常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来看待,与之同喜忧,共哀乐。依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以凭借角色效应,在情境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担当角色,引导他想像、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这样朗读起来不但抑扬顿挫,还会饱含深情,极富情趣与感染力,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而和谐。分角色朗读《美丽的公鸡》一文时,让学生先各自揣摩公鸡和其他几种动物说话时的语气,然后一起讨论、朗读,同学们逐渐感受到公鸡起先的自以为是,后来的惭愧;其它小动物冷淡的态度,和老马的语重心长。他们与主人公一同思考,一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体验得真切深刻,读起来绘声绘色,情趣盎然。分角色朗读不但能让学生读好课文,还培养了他们对朗读的热情、兴趣、发展了他们的语感能力。
3、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来指导朗读。
在朗读中抓住关键词语、句子比较推敲,不但能更好地读出文章的味道,而且让学生在对文章“滋味” 的体味中领会文章语言的内在意蕴,使思维活动更加活跃,使学生对语言的美感认识更为深刻,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青蛙作为有益于人类的动物,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把它写得很美:“荷叶上蹲着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洁白的肚皮,鼓着一双大眼睛。”朗读前,让学生找到几个最关键的词:“蹲、披、露、鼓、碧绿的、雪白的”,理解后再反复朗读句子,从而更深刻地感受青蛙生动活泼的形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学生的主体感受,语感的培养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共鸣,体味言语对象表达的独特之处,才能不断提高语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