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国人,教育好孩子是我们的责任
——读《教师民族精神读本》有感
俞锋琴
每到星期一,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上,传出孩子们稚嫩的童声:“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为了祖国,我们应该做到好好学习,保卫祖国,建设祖国!”怎样把宣誓变成行动,成为切实可行的习惯,就需要老师在日常的培养训练,以课堂教学和课文活动为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师民族精神读本》的出版非常及时,给基层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民族精神教育的依据,使教师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更有效地进行小学生的人格培养。《读本》从社会和谐、国家意识、民族品格、文化认同、公民人格、与时俱进这六个方面,全面展示了我们这个有着5000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风貌,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源,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岁月里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延续的血脉、发展的动力、崛起的支撑、挺立的基石。对于每一位身负着塑人重任的教师,阅读这本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细看《读本》,有的内容是非常熟悉的,因为曾经我们的老师教过我们,曾经是我们的课文内容;有的内容已经淡忘了,只是粗略地接触过,却没有细细的品位;有的内容竟是全然不知,中国的历史文化是那样深厚,我们所了解的只是沧海一粟。有多少历史人物为我们书写了一页页荡气回肠的民族篇章,有多少文人墨客向我们展现了中国的辉煌文化。当我回首看到祖国走过的路程,心中涌起难言的感动与自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如果在我们历来的教育中都真正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又怎么会出现当今国人做出的种种有辱国颜之举? 我看到孩子们一到圣诞节就充满了向往,对这个节日充满了幻想和憧憬。而真的到了中国的春节,他们便提不起任何兴趣。因为我们的民俗活动越来越少,有些传统节日的特色风俗早就遗弃了,消失了。记得在教学《圣诞老人的故乡》一课时,学生们兴趣盎然,眼里充满了期待,盼望着圣诞老人也能给自己送上一份礼物,企盼着自己也能去耳朵山见识一下真正的圣诞老人。而二年级时学过一篇课文《粽子》,他们却并没有觉得粽子有什么特别的,屈原的典故也只是让学生知道了一个新的讯息而已。我又想到,韩国已经把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并且努力地在发扬光大。可是我们中国呢?这是一件多么值得思考的事啊!由此可见,对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利用我们的课堂和一切活动,让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保护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祖国的民俗风情,体悟祖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又想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和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基础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优秀民族文化的根,同时又要使语文学习具有先进、开放、多元的文化精神,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历史的浓郁芬芳,现代的流光溢彩;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受中国语言的深厚内涵,领悟民族精神的价值所在。爱每一位学生
王健芳
打开《教师民族精神教育读本》第一篇既是墨子的“兼爱天下”。“兼爱天下之人”、“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不周爱,因为不爱人矣。”他认为要“爱天下一切的人”、“只有爱一切的人,才成为得上爱人……”墨子的那种境界应该已经到了很高了吧,毕竟爱你喜欢的人简单,而要爱天下之人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我想我可能做不到墨子的“兼爱天下”,但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爱每一位学生。 素质教育中有这样一句话: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本。又有人提出教育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地引导他们,随时给予必要的帮助、扶持,尊重、理解、支持、赏识学生,让他们在一个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中成长。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宽容每一个学生,爱每一个学生。 要尊重学生 我们究竟该怎样尊重学生呢?我们经常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情绪、情感,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尊重全体学生,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被孤立的学生,尊重有过错和缺陷的学生等等,怎样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呢? 首先,要有发自内心的真爱。爱是尊重的基础,如果离开了对学生的真爱,尊重只能是虚假的形式,唯有发自肺腑的爱,才能产生真正的尊重。其次,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在教育教学中,你是否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高高在上,是否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过问题?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简单。作为老师,很多时候我们一张嘴就能说出学生的一大堆缺点:不守纪律、不尊重老师、作业不能认真完成……试想,如果我们能站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先审视一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是否把学生看成了和我们一样平等的人?我如果处在学生的位置上我会怎么做?想好这些问题然后再审视学生,也许我们眼中的有些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再次,深入理解尊重的内涵:尊重不是顺从放纵,也不是简单地给学生面子。它需要我们老师更多地在课下单独与学生沟通交流,打开学生的心结。 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应该擦亮自己的窗子——眼睛和心灵的窗子。那样,才会有更多束尊重的阳光从擦亮的窗子照进来,照进学生的心中,照亮他们成长的历程。 要忍受学生 学生是孩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不足和错误,可能是有意为止,也可能是无心之过。教师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学生的不足和失误,采用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帮助他改正错误,并引导他怎样做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在教育中我们要忍受学生有时的暴躁,忍受学生的反应不快,忍受学生有时的不敬,忍耐学生的成长过程。忍住气,尽可能不发火;忍住气,好好说,慢慢讲;忍助手,不要动手动脚…… 要夸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想获得成功,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赞赏,特别是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关心和爱护。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其实夸学生,我们都会,但夸学生得注意夸的方式,否则会适得其反。比如不能平白地夸,可以多结合各种活动,各种鼓励手段去适时地夸。夸的语言和方式要经常变化,根据班级实际去抓住夸他的机会。夸的时候应带有鼓励性,并与学生交流,不要流于形式。在夸学生时,不能滥夸,不仅要夸,还要说明自己对他的小要求,小期望。平时要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多看看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去夸他,让他发扬优点,还要多帮助他改正缺点,争取被别人夸 。如果有学生犯错误了,可以先告诉他,只要改了,老师就会表扬他,同学们会夸他,大家都会喜欢他,帮助他。 学生是我们的未来,爱学生、教育学生是是我们的责任,最后以墨子的另一句名言结束:“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把孝心献给父母
——《孝心无价》读后感
金粉华
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爱自己的父母,然而怎样才是有孝心?怎样才是在父母面前尽了孝心?怎样做一个富有孝心的人?读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这一篇文章,我找到了答案。 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作者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也不喜欢父母卧病在床而断然离去的游子,他们只想着在功业有成后为父母尽孝,但他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和生命的短暂,没有想到当他们衣锦还乡时父母可能已不在人世间,无法尽孝。孝不分大小,不分轻重,无论是什么,在“孝”的天平上,它们都是平等的。是啊!孝心的根基是对父母的爱,有了这份爱,你就会尽自己所能使父母感到慰藉和宽心。 前不久,我的一个网友在QQ上给我传过来这样一段话,是他和他母亲的一段网上聊天纪录: 我:呵呵,我好久不用QQ聊天了,以后QQ就为你开着喽…^_^ 妈妈:那我以后想你了,就可以到这里来找你…… 我:老妈,啥时学的上网?和你聊天很开心啊,虽然你打字挺慢的,嘿嘿 ~~ 妈妈:别嫌弃老妈! 我:呵呵,我怎么可能嫌弃你呢…… 妈妈:儿子,妈妈太高兴了,高兴得都流泪了…… 我:我也很想你,妈妈….. 我的网友告诉我,那一次和妈妈聊了好久,感觉很亲切,很感动,很开心……很少流泪的他也禁不住双眼湿润了! 最后,他还送给我两句话:永远不要嫌弃你的父母行动迟缓,因为你永远想象不出你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耐心地教你走路;永远不要嫌弃你的父母学不会电脑,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在你小的时候他们是如何不厌其烦地教你认字。我很喜欢这两句话。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天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我们可以把忠心献给祖国,痴心献给爱人,诚心献给朋友,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但千万别忘了,把孝心献给养你爱你疼你的父母! 你的那份孝心,也许是一片鸿毛,也许是一座泰山,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都是等值的。在父母的心里,它们是最宝贵的,无法衡量的。天下的子女们,正在求学道路上的学子们,趁你们的父母都健在,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吧!把你的那一颗孝心献给他们!读《孝心无价》有感
冯其芳
十月,叔因出车祸匆匆走了,走时来不及说上一句话。叔走后的日子里,儿女们痛哭流涕,在叔的灵前摆满了丰厚的祭品,又焚烧了成堆的纸钱,甚至还有成套纸做的家电。让他在另一个世界好好“享福”一番。而叔在世的时候,忙忙碌碌,一生竟还没有清闲的时候。 近日,读了毕淑敏的〈孝心无价〉颇有感慨。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孝是稍纵即失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像叔,当他的子女还没有尽到孝的时候他已经走了,留给他子女的就是无穷的遗憾,只能用这样的方式以示自己的孝心。 现在社会中,不孝之举还存在。平日里,自己吃大鱼大肉,睡高档床铺,穿高档服装;而老人只能吃些残羹冷炙,穿破旧的衣裳,睡旧式的不象样的床。自己住明亮舒适的新房,把老人安排在旧房或低矮潮湿灰暗的破房里居住生活,定期供给粮食,再“施舍”少许的钱。就在昨晚的东视新闻中还报道了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中一老人无处安身之事,两儿弃年迈父母与不顾,最后在民警的多次交涉下,才住进了儿子的车库中。实在可悲可气可叹!每个人都会变老,这样的做法会给下一代造成怎么样的影响?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当自己也到了这样的年纪,孩子也会不会跟自己一样对待长辈,造成孝心的恶性循环。 这使我想起明代的监察御史陈茂烈孝敬母亲,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故事。当他看到母亲年迈龄高,生活需要有人照顾。为了使她度过安乐的晚年,他就退休回到家里,亲自服侍老母亲。种田、挑水、做饭等,样样亲自操劳。他还说:“母亲抚养我,一生千辛万苦,今年80岁了,将来的日子也不多了,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恐怕还来不及报答母亲恩情。”这是他发自内心肺腑的言语,要在有生之年孝敬母亲,这种孝心千金难买,值得后人学习。 侍奉老人,是人类的美德。“养父母,不止是给他们穿吃,不冻不饿而已,还要有亲爱的诚意和敬意,使老人感到愉快。”这再一次地印证了儿女的孝心的重要性。在今天,全社会正逐渐形成一种尊重老人,孝敬老人的新风尚。我们要弘扬这一传统美德,继承这一传统美德。 愿全天下所有做儿女的人们,为你们的父母多尽一份孝心。文明礼仪
——一个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素质
干欢红
近日,读着《教师民族精神读本》一书感触颇多,联想到对身边的一件小事的感动,对于文明礼仪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有了更多一层的深切体会。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古老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博大精深的伦理文化遗产中,很多优良的、传统的礼仪规范,直至今天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素质。 一次清晨上班的路上看见一位溜狗的老人,白发已经苍苍。小狗蹲在路边,他牵着狗绳等在一边。我正要走过,却见他拿出一个马夹袋和一张纸巾弯腰拾掇起小狗刚刚大下的便,装进袋子,随后牵起小狗,提着袋子走向垃圾筒。就是这一普通的一幕,不由让人想起一句话:素质,是一种习惯。仔细想想,不是吗?无论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将来的孩子文明素质如何,在这一细节中已有了答案。在我们生活的朱泾镇创建国家卫生城镇的这段时间里,各方面的环境、文明、礼仪均有了明显的变化。我们学校的志愿者老师和假日小队的队员等都曾经参与了各社区的公益劳动、宣传、表演等活动,看着自己的成果,参加活动的师生都觉得受益非浅。 民族精神的含义非常的广泛,包括文化、气节等等的诸多方面,而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挖掘自身教材中或教材中隐性的内容进行渗透,而且要从小处着眼,抓实际的东西。有些过于深奥的道理会随着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逐渐地形成认识。蜻蜓点水似地讲大道理还不如从一件小事开始认真实践。小学阶段文明礼仪教育作为道德养成的一个部分就尤为重要。“十个道德好习惯”就是符合我们小学生实际特点的几个小抓手。对于本学期突击调查中六十几位学生对地上的垃圾不闻不问的态度,让我们惊讶之余,不禁感慨。现实中,有不少与“素质不高”对号入座的行为,都是因为不注意、不在乎而形成习惯后在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就暴露出来的。说到文明素质,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向善、向美的天性,只是日复一日,因自我约束的态度、力度不同,才有了令人一目了然的区别。这一渐变,既与思想认识有关,更是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真希望我们在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人能抛掉坏毛病、养成好习惯,不容“小恶”,不拒“小善”,让不文明的画面、不和谐的音符,少些,再少些。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那我们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人对已对社会又有何用?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之一,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成为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上是个好公民。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 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 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读一本好书,受一些启迪,确实对我们今后的工作有着很多的启示作用。《教师民族精神读本》读后感
张颖琛
近日正在阅读的一本书是《教师民族精神读本》,由浩然正气
——读《正气歌》有感张春风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每当我读到这首千古传诵的《正气歌》,都会被其中的凛然之气所震撼:莽莽乾坤,芸芸众生,万事万物,唯有人间正气才能与天地同在,与日月争辉。翻开中华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气、讲求大义的民族,浩然正气,激励着一代代后人,也孕育出了无数仁人志士。这其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就是《正气歌》的作者,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南宋江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青年中状元在江西做官。蒙古人入侵中原后,毅然变卖全部家产做军饷,率领军队奋起抗击。1276年,到元营谈判时被拘留,押解途中逃脱。后来组织民众继续抗敌,一度收复大片国土,最终因寡不敌众失败被俘,严词拒降后,从容就义。文天祥的一生,真正体现了为讲求民族大义而威武不屈的高贵品质。其坚贞气节不仅表现在抗击外来侵略上,更表现在被俘后面对招降时所作出的生死抉择。据史书记载,文天祥被俘后,元朝想利用他,就派人来劝降说,既然皇帝和宋朝都已经灭亡了,你(文天祥)已经没有道义上的责任必须对宋朝效忠。对于这一点,文天祥含泪回答:由于自己救国不成,理应一死,而且既然国已破,家已亡,活着也没有意思。最终蒙古人决定把他押解京城,在途中路过零仃洋,面对山河破碎的凋零景象,联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文天祥感慨万端,于是写出了《过零仃洋》这首万古流芳的诗词:“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仃洋里叹零仃。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特别是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而被后世所传诵。其凛然大气,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沿途百姓听到消息后自发为他送行,甚至连押送他的敌人都被其气节所打动,对他肃然起敬。可见做一个彻底的正派人,其人格力量的伟大。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相反的例子,清朝康熙年间,下令修明史。在给大臣做结论时,把那些从明朝投降到清朝的,不管是多么位高权重,一律称作“二臣”,即不入流的臣子。从这里看出当时朝廷出于统治需要虽然重用一些降臣,这些人的确也做了不少事情,但当朝者从心底上还是瞧不起他们。可见人的气节之重要。气节丢了,做人的根本也没了。人无完人,因此看一个人要看其大节。人的气节平时生活中不易观察,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最能体现出来。既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据史书载,文天祥在和平时期也是歌姬如林,一天到晚喝酒听歌。当时很多人对此曾批评他。但战事一开,那些批评他的人都望风而逃了,而文天祥连妻儿老小都来不及告别即奔赴战场,英勇杀敌。这真是一个鲜明的比照。 由于文天祥拥有巨大的威望,元朝统治者不敢杀他,对他进行了百般劝降,希望他能合作。招降的条件也非常优厚,光是宰相的位置就给他留了三年。但文天祥坚决不为所动,并怒斥前来劝说他的汉臣,表达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宋朝)不肯休”的决心,誓死不做亡国奴。敌人没有办法,只好把他押入地牢,想用阴暗潮湿的恶劣环境来消磨他的意志。在狱中,文天祥夜不能寐,他想起了历代仁人志士,春秋的齐太史、战国的张良、汉代的苏武,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的壮举激荡着他的心胸,顿时一股正气充盈心间,于是奋笔疾书。…….“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窗外电闪雷鸣,大雨磅礴,室内目运神光,笔走龙蛇。写完最后四句,文天祥掷笔长啸。一部名垂青史的《正气歌》就这样诞生了。这不是一般的诗句,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是民族精魂在历史关头的辉煌再现。这首《正气歌》在他死后的七百多年里,至今仍被人传唱。它必将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族大义、祖国富强而不懈奋斗,其力量久远,其生命永恒!这里我想起了哲学家康德说过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的星空,另一个是人类崇高的思想道德”。 文天祥,民族的骄傲。《正气歌》,历史的丰碑。亲和
陈红
读《教师民族精神读本》, “中和”思想让我感受颇深。“中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体现,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体现。“中和”是一种刚健中正的道德精神。《读本》中张立文所著的《儒家“中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文让我读了好几遍,更让我想了好多。文中有一段话在这里我给所有做老师的、做父母的、做子女的……共读: 中和是世界和平的基石。传说帝尧敬事爱民,推贤让人,明察是非,亲和九族,使他们和睦团结相让。“协和万邦”,是无过不及,不偏不倚的结果。‘协和万邦”蕴涵着亲和性和感通性。天道不断变化,使万物多样的性质、命运得以确立,同时使万物之间保持着最大的协调、和谐、和平、和合,于是万物茁壮生长。 我是一位教低年级的教师,每天和我的学生们在一起,而且都是刚刚踏入小学校门的小孩子,他们是那样的可爱、幼稚和调皮。我在观察和熟悉他们,他们也在用好奇的眼睛观察着我。记得刚开始上一年级时有太多的故事发生:有的学生尿裤子了,有的学生大声地讲话,有的学生会和同桌吵起来了,有的学生会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