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课文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益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lisa   发表时间:2007-02-27 14:39    浏览次数:1011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费时多,但收效甚微。对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老师花了很多时间来读、讲,但到最后,许多学生却不会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在二期课改进行得轰轰烈烈的今天,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对其进行了具体阐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提倡小学阶段学生也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而且认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我认为在阅读教学时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根据不同的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精讲、泛读、自学相结合地学习课文

  很多时候,我总是不自觉地从“教”的角度出发,觉得讲得越多越好,似乎只有讲得多,学生才能学得多。可事实并不是这样:学生的认识是受认识规律的制约,是在已知的基础上逐步地由少知到多知。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只能是食而不化。语文的一篇范文,不论篇幅多短,都是一个五脏俱全的“麻雀”。要在短短的一二节课中让学生全面掌握课文所涉及的内容及形式,那是办不到的。如果在一节课内,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少一些,但是精一些,目标单一,要求具体,学生就能学得扎实一些。积少成多,天长日久,学生学到的知识日渐增多阅读能力就可大大提高。

1)精讲要集中讲精华和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八只小猫》一课,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分析篇章结构的方法逐字逐段得讲解,而是提出了“课题中的八只小猫能不能改成八只瓷小猫”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并展开讨论。大组交流时学生们各抒己见,从猫的来历、大小、姿态、特点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见解,最后总结:课题中的“瓷”不加好,从小猫的姿态、神情地描写,可以看出这几只是名副其实的,活龙活现的小猫,更主要的是这八只小猫打败了日本的瓷猫,是为国争光的小猫,在作者的心中,意义非凡,就更活的小猫一样。这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旨:作者爱这八只小猫更是因为它们是为国争光的小猫。同时,我还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习了关联词的知识、用法。这些,对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这样,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大大加快了语文教学的进度。

2)泛读,即粗泛的读。我们使用的是 S版教材,有些课文或已不大适合现在的学生阅读或太过简单,我在课堂上就采用泛读法,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其中的生字新词。有时,泛读可与精讲结合进行,即精华精读,其它部分泛读。例如《石板屋》一课,记叙的是海边渔村建造的石板屋的特点,理解解放后渔民们靠劳动改善了自己的生活条件。这一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较为遥远,于是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了生字,然后,抓住课文的一个训练重点——知道词语的使用范围,体会了句子:“窗是石板雕的窗,桌是石板凿的桌,四条凳子也是石板打的。”中“雕”“凿”“打”三个词能不能互相调换,最后学生质疑。剩余的时间选读了新教材上的一篇文章。正是这样做,给学生在课内提供了充裕的练的时间,也逐渐在探索一条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限时、大量、高效、低耗的路。

3)自学,即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自读、自悟、自得。可以在课外独立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圈画好词佳句,在重点理解的地方加批注,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并能提出疑问,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其中《太阳》一课,我让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请几位学生做小老师备课,选出其中的两位给全班同学上课。他们有模有样地讲课,甚至能抓住了课文的大部分主干,听课同学的热情也比正式老师上课时高涨了很多。当然,课后我还是做好了反馈、总结工作。

二、按需编排教授课文的顺序

合理地组织课文,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联系紧密或者有相同之处的教材组织在一起成为一组文章,有的先讲,有的后讲,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如《小白鸽》、《八只小猫》都是状物的文章,虽然他们被编排的两个单元,但教学时,我把他们放在一起上,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明白了同样是状物的文章,有生命的小动物和物品之间的写法上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我再上第五单元的作文《我爱           》(一件小物品)就水到渠成了。此后,我又让学生在周记里写了《我熟悉的小动物》,很多学生都描摹出了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课文,有机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正是语文课堂的延伸,教师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语文课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例如,让学生出各种类型的小报:学习了《鲁迅与时间》、《繁星》、《老师领进门》后,接触了鲁迅、巴金、刘绍棠等作家,就让学生出了走近名家的专题小报;学了《太阳》出宇宙大探秘的小报;学了《我爱三峡》、《桂林山水》介绍名胜的小报……开展语文系列活动,学了《武松打虎》,全班一齐读《水浒》,聊水浒人物,每人讲水浒故事,开展水浒知识竞赛……全班掀起了一个《水浒》高潮。所以,在各项语文活动中,学生们动手动脑,愉悦身心,发展语文能力,培养他们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造才能。

正是如此,在平日教学中,我注重营造培养语文素养的语文课堂教学,依托教材,不断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