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lisa   发表时间:2007-02-27 14:49    浏览次数:164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三年多了。经过几年新课程的洗礼,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思想、观点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但是,在此同时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也不免存在着一些形式化的东西,这表现为一种“散乱的活跃”、“虚伪的美丽”。我们曾听到过这样的戏谑“一年一个新花样,学来学去学不像。刚刚学得有点像,又来一个新花样。”那么作为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故弄玄虚的技巧,也不是教师讲述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感受体验,领悟语言规律和人文精神,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自得。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但是,现在我们却发现一些教师已经静不下心来教语文了,他们似乎简单地认为有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就是在实施新课程了。这主要表现在不恰当地使用一些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上,如滥用表演法、“放羊式”的讨论、学科间无目的的整合、多媒体的过度使用等。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读完一段课文后,往往要问:“你读懂了什么呢?”或者提一个内容上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干脆说:“你想说些什么呢?”接着便是较长时间关于说感悟的对话。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说的时间远远超过读的时间。说得过多,自然挤压、侵占了读书与思考的时间,说出来的也难免浮泛。语文教学究竟是“以读为本”,还是“以说为本”?

新课程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使语文教学在繁花似锦的假象背后,缺乏了实质性的东西,迷失了自我。因此真正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朗读涵泳中,与文本对话,沉潜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情感,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在朗读中激发学生情感,再现浓浓的语文味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朗读包含了学生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曾有幸听过王松舟老师执教的《丰碑》。此文虽然悲壮感人,但距离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老师一开始就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缩短时空距离,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从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欲望。文中的军需处长高大而鲜明的形象是通过121个文字呈现在乡绅面前的,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没有激情的赞叹,只是通过将军的情感变化,侧面介绍了“他就是军需处长”。老师并没有急着初读文章后问同学“军需处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军需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通过学生真情实感地朗读,使人物的姿态、衣着渐渐地鲜活起来,使语言与形象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再通过反复朗读,在对将军的情感变化知晓后,学生对军需处长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献身精神有了自己的印象后再进行讨论,而这时的讨论水到渠成:他“镇定”,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他“安详”,对工作竭尽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老战士被冻僵了定格了,沉淀了。学生通过动情地朗读,激情的背诵、表现出来的人物也就显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用心、用情去读,这种情境会让学生永难忘记,文中人物也会让学生长久记忆。

二、在朗读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新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其实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如教《海底世界》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海深处的景色是怎样的吗?”随即出示课件,让学生亲眼看到“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十分安静”,“阳光照不到海底……500米以下就全黑了……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的奇妙景象;还能听到海底动物在窃窃私语:“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在打鼾。”这些学生从未看到或听到过的新奇有趣的事物在课堂上出现,使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于是老师又趁热打铁地追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跟着这些画面把描写海底各种声音的一段读出来?”并再次点击课件。同学们读得绘声绘色,而且把其中“不可言传”的情感读出来了,读得那样传神,这是无论哪一位教师的讲解都难以做到的。学生在兴趣盎然地投入朗读活动的同时,也简化了教师繁琐的讲解步骤。

朗读、吟咏,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靠读靠吟取得的效果,有的靠讲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而这种意象又联系着文章的神气——含蓄的感情,唯有读者用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牢记“以读为本”,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语文课堂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使语文课更有语文味。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