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lisa
发表时间:2007-02-27 14:55
浏览次数:970
一、案例:
月月,小学四年级,聪明能干又能说会道,性格倔强好胜,心思细腻,成绩优异,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老师心中的好学生。担任班中的文艺委员兼语文小组长的工作,每天负责他们这一小组语文本子的收发情况。
一天,我正在批改语文练习册,发觉全班字写得最差的小轩的练习册好象没有交,于是就找到他。可小轩硬说练习册上次订正好交给老师后根本就没发下来,同桌月月可以作证。这时站在一旁的月月忙证明小轩的作业本上次她是收到过的,这次好象是没发下来。这下,我纳闷了,本子明明交了怎么会没有了呢?难道是它自己长脚跑了不成?于是我发动全班同学一起帮小轩找练习册。可是仍然一无所获,小轩急得哭了。这时,月月跑过来对我说:“老师,我再帮忙找找。”我心想,这孩子真不错,很热心。过了一会,她跑来气喘吁吁地对我说说:“老师,我都找过了,没有呀,怎么办呢?”为了下节课的讲评我让月月先把教师参考的练习册拿去给小轩补做。
课上讲评完练习册,按例,同学们把自己订正好的练习册一本一本拿来我面批。但当我批到月月的练习册时,她把练习册对折,只给我批改错的一面,另一面藏的好好的,当时只是觉得有些奇怪并没有注意,但当我批完错误的题将本子合拢的一刹那,我发现月月本子左右两页纸上的笔迹完全不一样,右边的字工工整整,左边的字却潦草得很,这种“独特”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小轩的。我断定这本子应该是小轩的,再看封面,写着月月大名的地方有明显的擦过的痕迹。我立刻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没想到小小年纪就利用职务之便,偷梁换柱,还不动声色,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但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二、分析:
1、家庭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家教中的有一种观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就要对孩子多给予鼓励和赞扬。鼓励与赞扬固然不错,但如果这种鼓励和赞扬缺乏准确性和真实性,那在这种滥施的赞扬中,养成的往往是孩子的自负和优越感,盲目膨胀的虚荣心,这可以说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通病。月月身上也具有典型的独生子女的特征:做错了事也不承认,为维护“自尊”而说谎。
2、教育的方法不当。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大约在3岁时开始说谎,到了小学三四年级,这种倾向变得更为强烈。孩子是有诚实的天性的。可惜,由于有些教育者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厉、苛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为避免惩罚,他就采取说谎的办法来进行消极的防御性自卫,时间久了,自然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
三、辅导方法、过程
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人的感受和体验主要产生于人的活动,同样,人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和改善也只能在活动中实现。那种空洞的说教,不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实际的影响。
1采用“冷处理法”。月月是那种被身边无数的爱包围着的所依赖着的孩子,有时因此而迷失自己,现在该是她好好想想的时候了。所以“作业事件”后,我首先在班上向小轩同学道歉,并说明自己已找到了他的本子,但没说是在哪里找到的,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月月一眼,只见她正涨红着脸,不敢正眼看我。此后,课堂上也常见她或是无精打采或是走神的样子,在校外见到我已没有往日的热情,能躲就躲。我明白她现在心里很矛盾,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也僵持着,希望她能主动来找我把事情说明白。
2运用“旁敲侧击法”。在学完《小珊迪》这篇课文后,我问同学们,小珊迪为了找还客人的那十一个便士不幸被马车轧断双腿后想到的还是那位需要找钱的先生,并要求自己的弟弟一定要把这钱还给那位先生,如果小珊迪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问题一提出,大家纷纷发言,我仔细观察月月,发现她一言不发,只是偷偷扫描着大家。我问她:“月月,你来说说看?”她几次欲言又止,最后吞吞吐吐地说:“我想对小珊迪说你说到做到很诚实。。。我也要向你学习。”我带头为她鼓掌,掌声中羞红脸的她咬着嘴唇低下了头。
3实施“一针见血法”。两天过去了,发现月月内心开始徘徊,但还是没有来找我,于是我决定亲自找她。事后第三天我把月月找来,一起坐在操场上。我说:“月月,是不是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她一直搓着衣角,默不作声。于是我拿出小轩的本子继续追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她看了一眼小轩的本子,低头沉默了好久终于吞吞吐吐地说:“我的本子没带,今天要做作业了,我怕被你批评,被同学们说?”从她的表情中我感觉到她并没有跟我说实话:“那老师打个电话,让你妈妈把本子送过来。”说着我拿起手机。看到我拿起手机,她有些慌张:“老师,我……作业……没有做完……”说完眼眶有些湿润。她终于说出了实情,可我的心里却多了一份沉重。“我想你一定明白,撒谎是不诚实的表现,与人无益,与己更是有害。一直以来老师都觉得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个认真负责的好干部。。。” “老师,我错了。。。” 她哽咽了,她流泪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她流泪,我明白这是悔恨的泪,宣泄的泪。于是我递给她一块纸巾,用平和的语气对她说:“每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会犯错,关键看你是否知错能改……”她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沉默了一会儿,抬起头,坚定地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我想和小轩说声对不起。”我摸摸她的头,赞许地目光看着她。
4、联系家长,双管齐下。寻找家长的配合,是辅导转化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所以必须与家庭取得密切联系,携手合作,孩子的心理健康才有保障。因此在整个转化过程中,我和月月的父母多次交谈,一来了解月月在家的表现,好对症下药。二是让家长明白小孩子表扬太滥,就失去它的效用,有时适得其反。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评价,才可以赢得孩子对你的信任,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实际情况更能够鼓励孩子在做事时尽更大的努力。
5、运用行为不断打扰法。实践告诉我们,要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肯定还有反复。因此,在提高她认知的基础上,让她改掉说谎的坏习惯,需要老师不断的关注,精心的指点。同时,提出老师的期望,这个期望可以是她不足的婉转表达方式,使期望成为她不竭动力的源泉。
四、效果与反思
经过辅导,月月又恢复了以往的热情,现在她已是一名优秀的初中生了。在今年的教师节我收到了她的来信,她说“谢谢您,老师。是您,让我懂得了诚实的可贵。如果没有您的提醒和点拨,就没有今天的我!”看到这我的心中感慨万分。
1、给学生正确的爱。这个爱是信任的爱、慈祥的爱、亲切的爱。家长、老师都要尽量创造一种宽松、平等、和谐、充满爱心的环境。家长不要溺爱,教师不要偏爱,从情感上真正关注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2、要做个“有心人”。孩子第一次说谎时,一定会忐忑不安。教育者要准确识别谎言,抓住契机,对孩子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将孩子的说谎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3、赞扬是一种艺术。人都有自尊的需求,而儿童的自尊依赖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适时、适当的赞扬,是人的高级心理需要。教师、家长恰如其分的赞扬,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动力和自身的价值;同学间恰如其分的赞扬,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诚实无价。我用我的真心唤回了她的诚实,我相信通过这件事之后,她再也不会做不诚实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