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孩子中的“小团体”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lisa   发表时间:2006-03-12 20:25    浏览次数:1093

  “最近,我孩子的电话特别多,不是别人打来,就是他打给别人,而且一聊就是半天。有时接到电话不和家长打声招呼就往外跑,要么就是一群伙伴在楼下叫他或等他。我真担心,不知孩子与什么人交往,都干些什么?怕他学坏了,有时我干脆挂断打来的电话,或者把楼下的孩子轰走。为此,孩子常常与我争吵起来。我真不知该怎么处理孩子中出现的‘团伙’现象。”

  集体生活和集体关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自由选择伙伴,自发组织起来的“小团体”,在满足儿童活动需要方面能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当然,“小团体”对儿童的不良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易犯过失行为,因此,对“小团体”也不能放任自流。

  那么,应如何正确对待孩子中出现的“小团体”呢?

  ●对儿童“小团体”一般应遵循不禁不纵的原则。“小团体”对儿童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家长要教育孩子参加正当的活动。但多数家长只看到“小团体”对儿童的不良的影响,把孩子关在家里,生怕跟别的孩子学坏了,这实际上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一般来说,儿童“拉帮结派”的“小团体”现象是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也是儿童个体逐步社会化所需要的。采取禁止的办法一方面可能造成儿童的性格异常,如孤独、不合群、胆怯、抑郁、畏生等等,反而使儿童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有些“小团体”由于接触品行不好的成年人或失足青少年,加上“小团体”阅读暴力、黄色书刊等,就有可能导致“小团体”的反社会行为,如偷、盗、扒、窃和流氓活动等。对这类危险“小团体”要及时发现,尽早引导他们克服不良品行的苗头,对于问题严重,短期内不易取得明显效果的“小团体”,必要时可以采取瓦解的办法。但是在阻止他们与旧伙伴交往以后,要尽快地帮助他们选择新的伙伴,这样能创造好的伙伴环境来影响儿童,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又不使儿童由于感到孤独或被人歧视而“破罐破摔”。

  ●对于危险“小团体”应重在预防。父母对子女应当保持融洽和亲切的感情。在一个家长与子女感情单薄的家庭里,儿童就会更多地与伙伴交往,以至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即使父母的工作很忙,家务事很多,也应当挤时间经常与子女谈话,既可以增加感情,又可以了解孩子与谁交往,玩些什么,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引导。

  ●若发现孩子确实加入了社会上的危险“小团体”,作为家长不要采取过激地方式处理,应耐心引导教育孩子并主动、及时与学校或公安部门取得联系妥善解决。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