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感受自己家乡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变化,欣赏家乡的美丽景色。让学生体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党的富民好政策,才有今天家乡的巨大变化,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才有祖国的繁荣富强。饮水思源,增进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参观上海农业科技馆金山馆、动手种植、采摘花果、参与体验农村游戏等活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农业知识和基本的农耕文化,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自主合作能力。通过后续拓展活动,了解家乡区域的总体变化,了解家乡区域的总体变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情感。
【活动主题】 走进新农村 见证新变化 体验新生活
【活动目的】
1、让学生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农业知识和基本的农耕文化;见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化。
2、让学生体验农村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体验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了解家乡区域的总体变化,学习掌握收集、调查、和归纳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并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情感。
【活动时间】 2011年3月
【活动地点】 朱泾第二小学 金山区廊下生态园区 朱泾地区
【参加人员】 四年级学生及相关老师
【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课(地点:朱泾第二小学)
1、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根据教育局《关于“科技新农村探访”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以及学校德育组制订的朱泾第二小学“科技新农村探访”主题实践活动方案,结合我班实际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项目和具体措施,设计“走进新农村、见证新变化、体验新生活”——“科技新农村探访”主题实践活动方案。
2、有机渗透活动内容
结合学校下发的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廊下现代农业园区的现状及特色,发放“廊下现代农业园区简介”宣传手册,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前对“廊下现代农业园区”作大致了解,有目的地参观游玩。
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向学生介绍以前廊下农民生产劳动的场景以及目前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业情况,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农耕文化知识以及科技给农村带来新变化的介绍,让学生参加活动之前对活动内容心里有杆秤,使学生能够获得“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人格”的较佳教育效果,能够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深的感动和烙印。
利用课余时间,要求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走访或向长辈了解农耕文化知识以及长辈们亲身感受农村变化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发展农村经济,关键是在为农村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
第二阶段:活动体验课(地点:金山区廊下现代农业园区)
一、环保教育篇
活动前各班进行环保教育活动。
在农业园区周围寻找“白色污染”,研究环保方案,进行爱花、爱草、爱家乡教育。可以自带一个方便袋,拾取白色垃圾。
二、实践活动篇
学生通过走一走、看一看、动一动、做一做和乐一乐的活动,在现代农业园区里获得农耕知识和亲身体验。活动体验内容有:
1、采摘生菜,这项活动不仅是让学生体验采摘的乐趣,还要提倡“小袋进大袋,大袋进垃圾桶的环保行动”,让学生们在乐趣之中不忘记环保。
2、参观大米加工厂,实际调查了解“金山博士米”的加工流程,从而了解科技种植和加工大米的原理和流程,教师在每个环节都进行提问,学生们进行积极的探索。
3、参加乡村游戏,体验乡村乐趣。如插秧比赛活动,让每个学生在紧张比赛的过程中体验种植的不易和掌握种植水稻的技巧。在体验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种植水稻的不易,知道科学种植的重要性。
4、参观农业科普馆。让学生认识各种蔬果(每个小组拿着问卷寻找上面的蔬果,并解答一些问题)、探索种子的奥秘(通过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了解蛋蛋的成长(通过视频讲述蛋蛋的诞生等,并提出一些智力性问题,让学生回答)、想象农业的未来之路(展开想象的翅膀,未来的农业将种植在哪里?)等。
5、种植。组织学生到种子种苗基地观看育苗、嫁接等演示过程,让学生亲手进行栽种小种苗,了解了科学栽种的道理。最后让学生都把自己心爱的小种苗带回家进行精心种植,并记录种植过程,与家人和朋友分享种植的快乐。
三、安全防范篇
以班级为单位管理,班主任与搭班老师共同管理学生。班主任事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组,各组安排组长负责清点人数,召集本组人员,遇到情况及时汇报。
1、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按照要求参加各项活动,提高安全意识。
2、进入活动地点后,带队教师做好执守工作,及时应对突发事件,带队教师的手机必须处于开机状态,并确保每位学生都知晓班主任电话号码,以便联系。
3、学生在途中突发疾病、意外伤害,带队教师立即与领导联系,视轻重由领队作处理、或就近送医院。
4、如发现学生走失,切不可大意、拖延,应立即组织就地寻找。
5、如有受伤事故发生,即刻拨打120、110,并立即组织抢救。
6、爱护公物、文物,不大声喧哗。遵守园区管理制度,不乱丢瓜果壳,做文明参观者。
★第三阶段:探究活动课(地点:朱泾地区)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搜集和实地调查,了解家乡区域的总体变化。
2、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这个活动,进一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以不同方式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3、在整个活动中了解和体验研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掌握收集、调查、和归纳信息、整理信息的方法,并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的情感。
[活动过程]
前期准备: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其研究主题分别为:
①房子的变化;②道路的变化;③交通的变化;④经济条件的变化;⑤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⑥巨变后人们的“幸福指数”
一、确定活动主题。
1、确立主题。
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此次活动的主旨,并选出自己在本次活动中要研究的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并选出组长,进行明确分工。
2、拟定方案。
在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的基础上制订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应做具体指导)
二、探究实践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1)按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录音、拍照、摄像等。
指导要点:明确采访目的,确定采访内容,设计采访提问,确定采访记录形式;电话预约时间;分工准备,有需要的,可邀请辅导老师或家长随去。
(2)开展社会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写好研究日记、感悟等。
指导要点:帮助设计调查表格,调查可从自家、邻居、亲朋好友、一般居民等进行。
(3)活动采风,拍摄家乡的变化。
指导要点:准备数码相机,学会拍摄。
(4)搜集文字资料,记录家乡的变化。
指导要点:有目的地收集材料,在活动中利用网络、图书资源等查找有关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三、活动成果交流、总结。
1、各小组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筛选等,形成结论。
2、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活动的作品、成果。
3、成果展示:各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并组织进行活动的评价。
4、按学校指定位置以展板形式展示本班作品,并指导解说员做好解说准备。
活动注意事项:
1、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发现、收集资料。
2、各小组收集、整理材料时应有所侧重,交叉不可避免,但不可重复。
3、教师在指导分组时,应注意学生的合理分工,使学生能发挥各自的特长。需制作课件、摄像等,教师可给予适当指导,但不能包办,应让各小组独立完成。
4、注意取得家长的支持。
5、注意活动期间的安全。
第四阶段:活动反馈课(地点:朱泾第二小学)
一、撰写活动感受(体会)作好交流汇报的准备工作
1、学生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在此过程中受教育,提高认识;
2、学生个人独立撰写活动感受;
3、小组交流个人感受并进行修改,然后将写得好的感受推荐到全班进行交流;
4、各小组做好参与集体展示项目的(书法、绘画、小品、歌舞等)准备。
二、活动成果展示
1、参观新农村活动感受集体交流(各小组推荐的优秀作品);
2、活动照片展示;
3、“赞变化、颂家乡、爱祖国”展板展示;
4、活动总结,活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