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让我们走近老人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发表时间:2013-03-26 16:13    浏览次数:506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缪永利

一、活动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逐步走入了老龄化社会。许多家庭呈现“6+1”的结构,爷爷奶奶辈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孙子辈的一切需求,从而让当下小学生养成了家庭“土皇帝”的不良习惯,他们不尊老不爱亲,不知恩情,不思回报。

为了弘扬我国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回归传统文化的归宿感和认同感,克服青少年儿童片面向往和追求物质利益与享受,以及多元文化碰撞下的迷茫感。结合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近老人生活,了解老人的状况,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高学生的尊老、爱老意识和知恩图报的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尊老、感恩”这一光荣传统继续传承下去。

二、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有关重阳节的诗歌、文章等,初步了解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了解我国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和优良的民俗民风。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与人交往、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

3.能用简短的话介绍整理的材料,能记录活动中的小事,并能用简短的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4.在敬老爱亲过程中,培养个人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共同促进社会和谐,让爱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开花。

三、活动准备

1.收集重阳节的诗歌、文章等。

2.分小组调查走访社区、敬老院、孤寡老人的生活。

3.在老师指导下制定活动计划。

四、活动过程

1.激趣导入,了解重阳节的历史。

1)背诵儿歌《重阳节》

2)了解重阳节的由来。

2.各小组交流调查结果

(1)调查走访小组:通过在家,或亲戚,邻居等了解老年的苦与乐;

调查表格:

小组名称

组 长

组  员

任务分工

活动安排

心得体会

(2)慰问节目小组:走近社区、敬老院、孤寡老人家,进行才艺表演

(3)上门服务小组:为敬老院老人、孤寡老人扫地、擦窗等。

3.交流讨论:你在调查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不会调查采访,大部分学生不能调查实质性的内容,设计的问题浮于表面。二是部分家庭或者老人不太配合,以为孩子在闹着玩儿。

4.讲一讲:交流日记,说说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感想、故事或经历。

5.画一画: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做成手抄报、发出关爱老人的倡议等。

6. 我是小小设计师

指导设计理想中的老人生活。

7.总结评价

1)日记讲评

2)最佳设计奖:“理想中的老人生活”评奖结果揭晓,获奖作品点评

3)表彰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

①合作方面;②作品方面。

五、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接触了老人,使学生了解了老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老人的需求和面对的种种困难、疾病等。面对年轻人和老人分居的现象,老人们越来越感到孤单。他们更需要人们来帮助,需要更多人给予他们方便和温暖。我们小学生不要忘记孝敬老人的道理。

在活动中学生们体会到“老人虽然对敬老院的服务、组织的活动、设施都很满意,但是他们还是觉得孤单。我们从中得出了一个道理:如果做儿女的都来关心老人,那么每一个老人都能有幸福、安详的晚年。”“老人的生活很节俭,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同学们在这次活动后,对老人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像以前一样,书包扔给爷爷奶奶背,对爷爷奶奶说话的态度也不再那么大声。老人们都说自己家的孩子懂事了,长大了。

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如同植物的生长一样,教育必须具有“阳光、空气、水”三个要素,“阳光”是家庭教育,“空气”是社会教育,“水”是学校教育,三者缺一不可。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首先要赋予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应有的独立人格。其次,敬老爱亲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非纯粹的知识传授,因此,在教育中,情感交流是贯穿整个感恩教育的纽带,只有在情感上激起青少年的感激之情后,才能够使其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第三,转变教育观念,克服认识误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知识教育在于课堂上,而道德教育则存在与课堂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两者共同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实现道德与能力的和谐发展。

六、活动资源

1.社区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

2.小区孤寡老人

3.敬老院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