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
   作者: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发表时间:2011-05-18 16:27    浏览次数:356

创新人才是未来国家竞争的关键。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内在精神的滋养、现实需要的驱动,以及异于应试教育的培育模式。

金山是“文化之乡”,充分展露人才“县城现象”,诞生了徐光启、姚光、高平子、钟天纬、高锟等大家。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在金山播下了创新的种子。

站在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高度,金山区教育局举全区之力、借全市之才,打造符合未来教育模式的没有固定围墙的“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综合培育我区学生创新素养,力求在氛围营造、教学模式、教师配备、教学管理、条件支持和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开展创造性工作,推进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适应不同类型学生未来“三创”(创新、创造、创业)的发展需要。

金山光启创新学院,整合所有可以利用资源,面向所有中小学和中职校学生,实施创新素养培育项目“金山计划”。

一、实验目标

1.激活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积累创新素养培育的经验。

2.以学科基地学校为基础,以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普基地等机构为支撑,以政府、社区、家庭为后援,探索中小学和中职校创新素养培育的合作机制。

3.构建由区外专家、区内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工作团队,为本区青少年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支持与服务,拓展和丰富学生学习和实践经历。

4.统整社会可以动用的设备设施,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可供学生学习、探究、实验的基地群,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丰富资源。

二、培育方式

总体方式是点面结合,聚散结合。

点面结合,是就培育对象而言。“点”,就是某一方面有特长或兴趣的学生(下称“特长生、兴趣生”)的培养以及针对综合素质优异的有意愿的资优生(下称“资优生”)的培养。“面”,就是面向所有中小学和中职校学生的培养。

聚分结合,是就活动方式而言。“聚”,就是集体培训、活动等;“散”,就是各自分散活动。

三、培育对象

(一)所有中小学和中职校学生

(二)特长生和兴趣生

所有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皆可报名,通过程序经专家确认。方式一:项目招募。专家组设计一些项目,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方式二:自我申报。可以是对某个项目有特长或兴趣的单个学生,也可以是自愿组成的兴趣小组。

(三)资优生(遴选办法见附件1)

四、课程设计

(一)面向所有学生的培育课程设计

1、所有学校把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

2、所有学校开发系列特色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3、金山光启创新学院通过网站把全区所有实施创新素养培育的课程、项目、活动等资源向所有中小学和中职校学生公开,起到辐射作用。

(二)面向兴趣生和特长生的培育课程设计

主要展开项目研究。按照自主选择或申报的项目,配备指导专家,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提供一定经费支持。

(三)面向资优生的培育课程设计(见附件2)

五、学习经历

1.问题探究的经历。在学科学习中,积极质疑,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2.思维激发的经历。通过创意项目的开发,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3.科学探究的体验。通过理论学习、技术培训、课题或项目研究、成果推广等各个环节,积累一定的科学研究的经验,熟悉和掌握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4.深入接触社会的经历。中学和中职校学生进工厂、下农村、进政府部门展开调查研究,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对社会有正确而较为全面的认识。

5.见识高端科研机构和先进的技能实操装置的经历。通过见习上海石化研究院、上海化工产业孵化区、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生化环境实验室,以及见习和操作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的先进一流的实训装置和设备,让中小学和中职校学生对高端科学机构的设施以及先进技术的具体引用有基本的了解,激发其投身科学研究的热情和积极性。

六、特长生、兴趣生、资优生学业管理

(一)填写《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学习记录册》,基本内容包括:

1.参加实验项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2.学生出勤记录单

3.学生各阶段学习成果记录表

4.导师评价表

5.项目组综合评价单

(二)成果汇报

组织成果汇报会,所有参与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结束时要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公开汇报。

七、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页)建设

    创建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页),及时发布培养方案、进程、活动、成效等动态信息,每学期、每学年组织成果展示,宣传创新教育的理念,唤起创新教育意识,激发参与创新教育的热情,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八、项目保障

(一)组建金山光启创新学院领导机构(见附件3)

(二)组建“金山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小组(见附件4)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金山计划”的全面实施,建立工作机制,协调重大事项等。

专家委员会负责相关方案编制、课程设置、项目开展等事项的指导。

工作小组负责“金山计划”的全面落实。

(三)导师团队构成

选聘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专家以及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教师形成专家团队。对每一个特长生、兴趣生、资优生培养实行“三导师制”,即:

1、科研院所、高校、实验室等专家

    2、区内外中小学、中职专家教师

    3、本区骨干教师

    (四)资源统整

由区政府、教育局出面,整合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化学工业区、金山区图书馆、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科普展教中心金山学生科普展教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国家科技园区等可用资源。通过与上述单位签订合作条约,保证项目的实施有比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

目前,已落实的实验室有: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实验室,生化环境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实验室,上海石化研究院实验室,上海化工区实验室,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市职业教育化学工艺开放实训中心、市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开放实训中心、市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开放实训中心,金山区食品中专学校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开放实训中心,金山中学DIS实验室,上师大二附中动植物标本实验室等。

拟筹建设施设备有:华师大三附中理科实验室、金山中学自主创新实验室、张堰中学光纤实验室、二附中动植物标本实验室等。 

(五)基地学校挑选与建设

选择在某学科领域有较为坚实基础的学校作为基地学校。基地学校主要职责是配合高校实验室实施研修课程,同时依据学科特点和学员需求,设计提供选修课程。 

(六)支持经费

1、市教委每年下拨的专项经费;

2、区政府与教育局支持的相关教育经费。

 

附件 1:资优生遴选办法

2:资优生培育课程设计

3:金山光启创新学院领导机构人员名单

4:“金山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小组人员名单

  

                             金山区教育局 

2011年1月16日 

 

 

附件1            

资优生遴选办法

 

全区每期遴选20人,以市示范高中为主。具体办法如下: 

1.自愿报名。学校推荐、学生自荐。

2.材料预审。选取义务教育阶段成长记录良好,且对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进入第一轮候选名单。

3.互动交流。组成专家评议组,与候选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志向、兴趣,选取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具有良好习惯和合作精神的学生,进入第二轮候选名单。

4.思维检测。从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角度,编制思维检测题,以电子测试的形式选取正确率较高的学生进入第三轮侯选名单。

5.实验操作。设计一些学科实验,以开放式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进行创意设计,选取实验操作较为规范和有创意的学生进入第四轮候选名单。

6.专家确定。根据上述四个环节,最后确定实验项目参与学生名单。 


附件2:              资优生培育课程设计 

 

根据《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的课程设置、“上海市普通高中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课程设置要求以及本项目培养目标,资优生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和主题拓展课程。基础性课程同市课程方案;主题拓展课程内容,由科技、工程、思维、方法论、实践等方面内容组成。主题拓展课程用时,来自两块:1、市课程方案规定的基础性课程之外的教学用时;2、寒暑假社会实践。

课程总设置及课时安排:

年  级

十一

十二

基础型课程

同市方案

同市方案

按市方案减120

主题研究课程

346+40+60

346+40+60

480

 

 

课程具体设置及课时安排分配:

课程

十一

十二

语言文学

语文

82

82

90

外语

82

82

90

数学

数学

82

82

90

社会科学

思想政治

50

50

60

历史

70

 

社会

 

60

自然科学

地理

70

 

科学

 

60

物理

100

 

化学

100

 

生命科学

70

 

技术

劳动技术

融入自创课程

 

信息科技

50

 

体育与健身

体育与健身

102

102

90

艺术

艺术

98

主题拓展课程

人类发展

金山环境与文化

30

 

 

中国思想简史

40

 

 

环境与人类

40

 

 

西方思想简史

 

40

 

科学的历程

 

40

 

数学

中外数学简史

20

 

 

基础数学选讲

60

 

 

古今数学思想

 

40

 

数学方法论

 

50

 

初等数论

 

40

 

数学模型

 

 

30

图论初步

 

 

20

环境与科技

生态与环境

40

 

 

环境优化设计

 

 

60

生活中的化学

40

 

 

改变世界的物理学

50

 

 

实验化学

 

50

 

生命科学前沿

30

 

 

环境测控

40

 

 

微生物工程

 

 

60

机器人创新设计

 

50

 

基因工程技术

 

 

50

物理实验

60

60

60

机器制造

 

40

50

思维

创新的方法

40

 

 

辩证法

 

40

 

科学哲学

 

 

50

方法论

数理统计

50

 

 

组织学

 

30

 

运筹学初步

 

30

 

模糊控制与模糊决策

 

 

60

模拟实验与设计

20

40

50

调查与实践

 

80

80

80

考察与交流

 

30

30

30

说明

1、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4周。市《课程方案》中确定的社会实践2周,划入自创课程。十至十一年级授课按时间36周计,十二年级按32周计。

2、十至十二年级每周课时量按市《课程方案》35节计,每课时40分钟。

3、市《课程方案》基础型课程中,劳动技术102课时,划入主题拓展课程;其他课程压缩一定课时(学生好,可以完成),余出的课时列入主题拓展课程。市《课程方案》中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用时列入主题拓展课程。另外寒暑假各1周,用于主题拓展课程考察交流等。这样,基础型课程与主题拓展课程用时基本达到1:1,即十至十一年级各660左右,十二年级各570左右。

4、考察与交流包括国内、国外。三年内,国外至少安排一次。

5、其他按按市《课程方案》

 

 

 

 

附件3:

 

金山光启创新学院领导机构人员名单

 

名 誉 院长:张伟江  原市教委主任

院      长:蒋志明  金山区教育局局长、华东理工教授

常务副院长:顾宏伟  金山区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

副  院  长  郑  瑛  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盛明秀  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袁晓英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附件4:

 

“金山计划”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小组人员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    长:蒋志明  金山区教育局局长、华东理工教授

副 组 长:顾宏伟  金山区教育局副书记、副局长

          郑  瑛  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盛明秀  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袁晓英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

组   员: 陆丁龙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胡锦中  金山区教育局中教科负责人

          陶海根  金山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

          夏其明  金山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科长

         潘志军  金山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 

(二)专家委员会

名 誉 主 任: 张伟江  原市教委主任

金山光启创新学院名誉院长

主      任:  陆  靖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导

              于建国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导

              陈永明  上师大教育学院院长、博导

执行副主任:  乐清华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

赵  健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办公室主任

副  主  任:  盛爱民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办公室副主任

沈文君  华东理工教务处副处长

(专家委员会委员由课程、科研、人文、科技、实验、劳技等方面的专家组成。)

(三)工作小组

组    长:盛明秀  金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副 组 长:陆丁龙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特级教师

胡锦中  金山区教育局中教科负责人

组    员:陶海根  金山区教育局小教科科长

          夏其明  金山区教育局综合教育科科长

          冯建中  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

          潘志军  金山区教育局信息中心主任

联 系 人:胡锦中

 

 


 

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

小学实施方案 

(试   行)

 

为了更好地落实各级政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培育兴趣爱好广泛、富有创新意识的小学生,结合《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崇文通理,成就人生”教育理念为引领,站在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高度,遵循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在“金山光启创新学院”指导下,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发展,培育我区小学生综合创新素养,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奠基。

二、实施目标

(一)总目标

以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为策略,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师资队伍的打造为抓手,培育富有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兴趣的全面发展的阳光少年。

(二)具体目标

1.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学生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实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2.培养小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以基础型课程为根本,以学校资源、社区资源为补充,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好胜为出发点,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加强课程开发和建设,让小学生有的选、学得着、能实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探索小学创新素养培育的合作机制。以本区小学片联合体和学科基地校为基础,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为支撑,以政府、社区、家庭为后援,逐渐形成小学创新素养培育的合作机制。

4.培养一支术有专攻的致力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师资队伍。充分借用外智,打造区域、学校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发展,寻求小学“创新素养培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工作

(一)课程建设

1.基础型课程

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倡导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方式,在“好问、乐学、善思、会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和合作精神,锻造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确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拓展型课程

根据儿童好奇、好问的身心特点,加强琴棋书画、唱跳跑投、创新实验的“艺体科”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满足儿童多样化生动活泼发展的需要,培养小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统整我区区域资源,分阶段逐步推进区域课程的开发和建设。2011学年完成《象棋》、《剪纸》、《金话筒》、《民乐》四个区域科目的建设,2012学年进行校本化实施和改进;2012学年完成《围棋》、《书法》、《儿童动漫画》、《编织》 四个区域科目的建设,2013学年进行校本化实施和改进……在滚动推进中打造区域优质“艺体科”课程。

3.探究型课程

依据自身优势和社区资源,紧密联系小学生的实际,确立学校特色研究项目,有序开展“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题探究活动,开发和建设活动体验类课程;及时、有效展示实验成果,以儿童好胜心的满足培育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主题式“创新素养培育”的教学研讨活动,加强反思和积累,以丰富的优秀教学案例、跟踪式的学生成长案例和卓有成效的研究论文、课程,推动“创新素养培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实验项目

根据各校基础资源及学校特色,自主制定和开发实验项目,由此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艺体科”项目群和“活动体验类”课程,有与此相匹配的课目设置及相应的说明(如目标、模块、课时、学习经历、结果、评价等)。

(四)学科基地

依托“金山光启创新学院”所提供的各类社会资源,学校要主动对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关机构,要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及合作项目,在评估的基础上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引领区域“艺体科”项目群和“活动体验类”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四、实施要求

   (一)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小组,制订实施方案,规划立足校本的实验目标;组建一定数量的专家指导团队,开发和建设系列特色项目;定期组织研讨、展示活动。

   (二)培育对象及途径

1.所有小学生

通过渗透“创新素养培育”等的各类课程和各种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兴趣生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验目标设计项目群,供在某一方面有兴趣的学生选择。经历量身定做式的持续培养,为初中输送一批创新意识强,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已有一定特长的学生。

(三)课程计划

修订学校课程计划,把“创新素养培育”内容纳入到课程计划中。制定“创新素养培育”大纲,通过三类课程的统整,强化创新意识、渗透创新思想、提升探究能力。具体为:以基础型课程为主要途径,培育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为重点途径,培育有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的兴趣生;以实验项目和学科基地为主要抓手,培育有一定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特长生。

(四)实验、劳技设施

改造学校实验室、劳技室,设计与开发实验项目、劳技项目,并配备有相关素质的专职教师,为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服务。

(五)网站建设

学校将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工作小组、实验项目、培育方案及目标、相关课程培育大纲、课程设置情况等材料于开学初上传至“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各项活动内容、进程、成效每月一次在网站上做好信息的更新与累积。

各校将经历实践检验的较为成熟的特色项目积极向“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申报,在审核评估的基础上通过网站发布,引领区域的课程设计、开发。

 

(六)管理评价

建立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设计并使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及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记录。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1 - 2011.3)

1.拟定、发布《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

2.拟定《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小学实施方案》。

(二)启动阶段(2011.4 - 2011.7)

1.成立学校“创新素养培养”工作小组。

2.制订学校“创新素养培育”总方案。

3.组建一定数量的专家指导团队。

4.规划和开发好立足校本的特色目标。

5.各校将工作小组名单、实验项目培育方案、课程设置方案及课程大纲以及新修订的学校课程计划等材料上传至“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

(三)推进阶段(2011.8 - 2012.7)

1.组织各种“创新素养培育”主题研讨、教学实践活动。

2.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主动对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相关机构。

3.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建设“艺体科”项目群和“活动体验类”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相关活动。

4.做好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填写、管理和检查。

5.各项活动内容、进程、成效及时在网站上做好信息的更新与累积。

(四)深化阶段(2012.8 - 2012.12)

加强总结和评估,以丰富的优秀教学案例、跟踪式的学生成长案例和卓有成效的研究论文、课程,推动“创新素养培育”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形成具有校本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艺体科”项目群和“活动体验类”课程

(五)总结阶段(2013.1 - 2013.7)

1.举办“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成果展示活动。

2.资料整理,实验成果的分析、提炼和总结。

 3.形成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实施评价

(一)学生层面

1.形成问题能力;

2.解决问题能力;

3.动手操作能力;

4.分工合作能力;

5. 活动表现能力;

6. 概括表达能力。

(二)教师层面

1.“创新素养培育”教学设计能力;

2.“创新素养培育”课堂实施能力;

3.“创新素养培育”教学研究能力;

4.“创新素养培育”课程或项目开发建设能力。

(三)学校层面

1.“创新素养培育”方案规划;

2. “创新素养培育”师资培养;

3. “创新素养培育”成果展示。 

七、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十二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和《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小学实施方案》,充分认识青少年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二)制度保障

学校要制订配套制度,为广大师生参与“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提供工作、学习和研究必要的条件。

(三)资源保障

在依托“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的各项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学校积极主动整合各种可用资源,发挥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基地等机构的作用。

(四)设施保障

在实施“创新素养培育”过程中,学校要对相关的设备、器材等予以保证。

(五)经费保障

学校要为“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提供专项经费。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


 

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

初中实施方案

(试  行)

 

为了更好地落实各级政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服务国家创新人才战略,培育具有创新素养潜质的初中生,结合《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崇文通理,成就人生”教育理念为指导,以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的有关精神为宗旨,在“金山光启创新学院”指导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探索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实施目标

1.改革课堂教学,采用有效的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因,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2.设计新颖教学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志、品质和毅力,探索初中教师指导初中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探索学科建设与教学的融通,创设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学生将来成为各个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积累创新素养培育的经验,为创新教学提供经验和范式。

三、主要工作

(一)课程建设

1.基础型课程。

以基于问题学习的课型范式研究为载体,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学生问题意识、激趣生疑,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情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质疑之精神,形成创造性思维品质。

2.拓展型课程。

将“创新素养培育”纳入学科拓展课程,制定学校“创新素养培育”大纲,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素质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开发“创新素养培育”的兴趣活动课程。

3.探究型课程。

依据自身优势和社区资源,确立学校的特色研究项目。定期开展“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题探究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广发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不断扶植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展示“创新素养培育”的实验成果。

(二)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关于“创新素养培育”课堂教学研究,设计新颖教学活动。展示“学科创新素养培育”的优质课程。

(三)学科基地建设

依托“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统整教师进修学院资优生培养所形成的各类社会资源,学校要主动对接,形成稳定的可供学生学习、探究、实验的基地群,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合作项目。为高中阶段培育和输送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

    四、实施要求

(一)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学科特色教师为组员的“创新素养培养”工作小组,聘请、组建专家团队指导,制定培育方案,组织落实各项培育活动,定期召开活动研讨,监控各项活动的实施过程,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支持与服务。

(二)培育途径及对象

修订学校课程计划,把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以基础型课程为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蕴含创新素养培育要素,培育所有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每学期举办创新展示活动,挖掘创新点,激发创新热情。以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为主要抓手,培育有创新思想和创新素养发展潜质的兴趣生和特长生。

(三)课程计划

通过开发系列特色项目(如低年级开展科学小常识讲座,讲科学家的故事、学身边的科学等形式;高年级以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形式)、开设有新意的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通过三类课程的统整,打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支持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通过多彩的活动、多样化的社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每个学生开辟成才路径,展示创新才能。

(四)实验设施

改造学校实验室,改善实验环境,设计并开发与实验项目相

关的科学实验,扩大实验室的功能,建立“创新素养培育”的专项实验室,并配备有学科背景的专职教师。统整社会可以动用的设备设施,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可供学生学习、探究、试验的基地群。

(五)网站建设

 学校将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工作小组、实验项目、培育方案及目标、相关课程培育大纲、课程设置情况等材料于开学初上传至“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各项活动内容、进程、成效等有专人及时在网站上做好信息的更新与累积。

   (六)管理评价

 建立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设计并使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及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等记录。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1 - 2011.3)

    1.拟定、发布《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

    2.拟定《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初中实施方案》。

(二)启动阶段(2011.4 - 2011.7)

 1.成立学校“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小组。

 2.制订学校“创新素养培育”总方案,制定三类课程“创新素养培育”大纲。

   3.修订学校课程计划,把“创新素养培育”内容纳入课程计划。

 4.制定系列特色社团、兴趣小组、研究项目及学科基地建设等方案。

    5.建立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设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其中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及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记录。)

    6.各校将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工作小组、实验项目、培育方案及目标、相关课程培育大纲、课程设置情况等材料上传至“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

(三)推进阶段(2011.8 - 2012.7)

 1.开展“创新素养培育”主题研讨活动。

 2.开展“创新素养培育”课堂教学研究和展示活动。

3.动员学生组织、参加各种探究活动和社团活动。

4.改造学校实验室,设计并开发与实验项目相关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创新素养培育”的专项实验室。

 5.统整社会资源,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基地群。

    6.做好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填写、管理和检查。

    7.各项活动内容、进程、成效及时在网站上做好信息的更新与累积。

(四)深化阶段(2012.8 - 2012.12)

 在阶段小结基础上,对前一阶段的课程基地学校教学、项目研究等工作进行自查和调研,改进相关工作,提升工作水平。

 

(五)总结阶段(2013.1 - 2013.7)

 1.举办“创新素养培育”实验成果展示活动。

 2.资料整理,实验成果的分析、提炼和总结。

 3.形成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实施评价

对各校创新素养培育推进工作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层面

 1.问题探究能力;

 2.团结合作能力;

 3.动手动脑能力;

 4. 分析总结能力。

(二)教师层面

 1.“创新素养培育”教学设计能力;

 2.“创新素养培育”课堂实施能力;

 3.“创新素养培育”教学研究能力;

 4.“创新素养培育”课程或项目开发及实施能力。

(三)学校层面

 1.“创新素养培育”方案制定;

 2.“创新素养培育”相关研讨;

 3.“创新素养培育”成果展示。

    七、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各级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以及《金山区初中创新素养培育实施方案》要作为教师“十二五”期间专业发展的重要学习和落实内容,充分认识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

(二)制度保障

学校要制订配套制度,为“创新素养培育”项目保驾护航,为参与项目的师生提供工作、学习和研究必要的条件。

(三)资源保障

在依托“金山光启创新学院” 和进修学院统整的各项教育教学资源同时,学校积极主动整合各种可用资源,发挥科普基地、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实验室和专家学者的作用。

(四)设施保障

要加强学校实验室和活动场所建设,对急需的设备、器材予以保证。

(五)经费保障

除上级部门支持的专项经费外,学校要为“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提供专项经费。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

 


 

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

高中实施方案

(试  行)

 

    为了更好地落实各级政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服务国家创新人才战略,培育我区高中生创新素养,结合《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崇文通理,成就人生”教育理念为引领,在“金山光启创新学院”指导下,金山区所有高中以联合体形式实施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积极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分类分层,聚散结合,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培育学生综合创新素养,适应不同类型学生未来“三创”(创新、创造、创业)发展需要。

二、实施目标

1.提升所有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具有理想追求、创新思维、社会责任的高中生。培育和选拔一批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生。

2. 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素养培育”课程开发和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开发和积累一批高中“创新素养培育”课程资源。

3、形成人力资源库和物力资源库,为学生学习、探究、实验、实践服务。

4、探索一条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的路径,进一步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

三、主要工作

(一)课程建设

1.基础型课程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问题意识、探究精神的养成,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兴趣、情趣、志趣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拓展型课程

将“创新素养培育”纳入学科拓展课程,开设人文素养、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拓展课程,开设“创新素养培育”的兴趣活动课程。资优生教育,适当开设大学预科课程、国际课程等。

3.研究型课程

依据自身优势和社区资源,确立学校的特色研究项目供学生选择;定期开展创新主题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立研究项目。适时展示“创新素养培育”的项目研究成果。

(二)教学研究

积极开展“创新素养培育”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开展关于“创新素养培育”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推出“学科创新素养培育”的优质课程,向全区展示。

(三)实验项目开发

根据各校基础资源及学校特色,自主制定与开发实验项目。要有与实验项目相匹配的课目设置及相应的说明(如目标、模块、课时、学习经历、结果、评价等)。

(四)学科基地建设

各校根据学科优势及相关条件,申报和建设区级学科基地,依据学科特点和创新素养培育要求,设计和开设研修课程,为跨校自主选课学生提供教学和指导。学校要主动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科普基地、实训中心等机构展开合作。

四、实施要求

(一)组织建设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小组,组建专家团队或导师组,制订和落实制定学校“创新素养培育”实施方案、实验项目及学科基地建设等方案。组织落实各项活动,定期召开活动研讨,监控各项活动实施的过程。

(二)培育途径及对象

以基础型课程为主要途径,培育所有高中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素养;以实验项目及学科基地为主要抓手,培育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素养的兴趣生、特长生及资优生。

(三)课程计划

修订学校课程计划,把“创新素养培育”内容纳入课程计划。制订“创新素养培育”大纲,统整三类课程,强化创新意识、渗透创新思想、提升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

(四)实验设施

改进学校实验室,配备专职实验人员(教师),充分发挥实验室功能。设计创新培育项目相关实验。学校要创造条件,成立“创新素养培育”的专项实验室。

 

(五)网站建设

学校将修订后的课程计划、工作小组名单、实验项目方案、学科基地培育方案及相关课程培育大纲、课程设置方案等材料上传至“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各项活动内容、进程、成效有专人及时在网站上做好信息的更新与累积。

(六)管理评价

建立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设计并使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及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记录。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11 - 2011.3)

1.参加市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组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

    2.拟定《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高中实施方案》。

(二)启动阶段(2011.4 - 2011.7)

1.成立学校“创新素养培育”工作小组。

2.制订学校 “创新素养培育”总方案,制订三类课程“创新素养培育”大纲。

3. 修订学校课程计划,把“创新素养培育”内容纳入课程计划。

4.申报、审批学科基地建设方案和实验项目。

5.开发相关课程。

6.建立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设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其中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及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记录。)

7.整合各种人力、物力资源作为支撑。

8.各校将工作小组名单、实验项目培育方案、课程设置方案及课程大纲以及新修订的学校课程计划等材料上传至“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

(三)推进阶段(2011.8 - 2012.7)

1.开展“创新素养培育”主题研讨活动。

2.开展“创新素养培育”课堂教学实践和展示。

3.学生申报学科基地,并做好甄选、教学工作。

4.兴趣生和特长生选择、自报研究项目,并及时做好审批、指导工作。

    5.改造学校实验室,设计并开发与实验项目相关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创新素养培育”的专项实验室。

6.做好“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填写、管理和检查。

7.各项活动内容、进程、成效及时上传光启创新网站。

(四)深化阶段(2012.8 - 2012.12)

1.在阶段小结基础上,对前一阶段的课程基地学校教学、项目研究等工作进行自查和调研,改进相关工作,提升工作水平。

2.做好资优生教育工作,包括课程开发、学生选拔、教学组织等。

3.与大学合作,对资优生适当开设部分大学预科课程、国际课程等。

(五)总结阶段(2013.1 - 2013.6)

1.举办“创新素养培育”各种实验成果展示,扩大影响。

2.整理资料,完成实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并为下一步推进做好准备。

3.形成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

六、实施评价

对各校创新素养培育推进工作将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层面

1.问题探究能力;

2.实验操作能力;

3.沟通协调能力;

4. 项目研究能力。

(二)教师层面

1.“创新素养培育”教学设计能力;

2.“创新素养培育”课堂实施能力;

3.“创新素养培育”教学研究能力;

4.“创新素养培育”课程或项目开发及实施能力。

(三)学校层面

1.“创新素养培育”方案制定;

2.“创新素养培育”相关研讨;

3.“创新素养培育”成果展示。

 

 

七、保障措施

(一)思想保障

《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及《金山区高中创新素养培育实施方案(试行稿)》作为教师“十二五”期间专业发展的重要学习和落实内容,充分认识创新素养培育的意义。

(二)制度保障

学校要制订配套制度,为“创新素养培育”项目保驾护航,为参与项目的师生提供工作、学习和研究必要的条件。

(三)资源保障

在依托“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统整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同时,积极主动整合各种可用资源,发挥科普基地、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等实验室和专家学者的作用。

(四)设施保障

教育局和学校协作,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实验室、实验基地,作为支持;同时,加强学校实验室和活动场所建设。

(五)经费保障

教育局和学校要为“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提供专项经费。

 

 

金山区教师进修学院

二O一一年四月

 

 

 

 

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方案

(试  行)

 

为了更好地落实各级政府《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精神,服务国家创新人才战略,培育我区中职学生创新素养和能力,结合《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金山计划”》,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崇文通理,成就人生”教育理念为引领,在“金山光启创新学院”指导下,金山区中等职业学校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需要,深化教育教育改革,推进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丰富学生学习经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培育学生综合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适应学生未来就业和“三创”(创新、创造、创业)需要。

二、实施目标

1.培养中职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欲望和潜力;

2.培养中职生的主动精神和主动意识,推进中职生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3.引导、提高中职生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及钻研精神;通过创新教育活动,切实提高中职生的自尊、自信和主人翁精神和态度。

4.挖掘整合利用有效资源,以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普基地等机构为支撑,以政府、社区、家庭为后援,探索中小学和中职校创新素养培育的合作机制。

三、培养对象和课程设计

(一)培养对象

“点”、“面”结合。“面”上,针对全体学生,“点”上,在某一方面有特长或有兴趣的学生皆可报名,通过程序经专家确认。

方式一:项目招募。学校或专家组设计一些项目,供有兴趣的学生选择;

方式二:自我申报。可以是对某个项目有特长或兴趣的单个学生,也可以是自愿组成的兴趣小组。

特长生的管理:

1)填写《金山区创新素养培育项目学习记录册》,基本内容包括:参加实验项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学生出勤记录单;学生各阶段学习成果记录表;导师评价表;项目组综合评价单等。

2)以学生社团的方式开展对特长生的创新教育,建立相关的制度,参照两所中等职业学校社团管理办法;

3)成果评价:通过全国、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比赛;通过学校每年举行的科技节,汇报、展示成果;通过组织成果汇报会,所有参与创新素养培育项目的学生在项目结束时要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公开汇报。

(二)课程设计

针对全体学生,在课程教学中增加创新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尤其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任务引领式,或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方法,讲清、讲明任务或问题的背景,完成或解决的思路和方式,以及各种解决方案方式的优缺点。针对特长生,将开展以技能掌握、操作方法改进以及外观、造型优化等为重点的创新教育和培养,通过案例分析方式,着重解剖和分析背景、问题、思路、解决方案以及曲折经过。同时,还要着重介绍贯穿其中的刻苦精神、钻研精神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等。

1.开设四大类的科技兴趣课程,包括:化学化工类和机电技术类(由石化工业学校实施);环境科技类和信息科技类(由食品科技学校实施)。

2.丰富实践教学,除在学校的化工实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农产品加工与检测基地中实践和锻炼外,还要组织到相关的企业和工厂参观、考察,了解和学习先进的设备、工艺等。

3.深入社会的经历。组织学生下基层、社区,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对社会有正确而较为全面的认识。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2011.4 - 2011.7)

1、制定金山区中职校“创新素养培育”实施方案。

2、两所中职校各成立 “创新素养培育”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

3、各校制订“创新素养培育”方案,制订四类课程“创新素养培育”大纲。

4、 结合中职校特色课程建设,把“创新素养培育”内容纳入特色课程计划。

5、建立完整的中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

6、各校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名单、实验项目培育方案、特色课程设置方案等材料上传至“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

(二)推进阶段(2011.8 - 2012.7)

1、全面开展“创新素养培育” 教学实践和展示活动。

2、兴趣生和特长生选择申报参与项目,并及时做好审批、指导工作。

    3、调整改造中职学校各类实训基地,设计并开发与培育项目相关的实训基地。有条件的学校成立“创新素养培育”的专项实验室。

4、做好“创新素养培育”评价手册及学业管理档案袋填写、管理和检查。

5、各项活动内容、进程、成效及时上传至金山光启创新学院网站。

(三)深化阶段(2012.8 - 2012.12)

1.做好培育工作回顾总结,对前一阶段的特色课程教学、项目研究等工作进行自查和调研,改进相关工作,提升工作水平。

2.做好特长生教育工作,包括课程开发、学生选拔、教学组织等。

3.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利用推行中高职衔接“3+2”培养模式的契机,对特长生开设与高职课程、国际课程相对应的特色课程。

(四)总结阶段(2013.1 - 2013.6)

1、组织参加全国、上海市中职学生职业技能比赛,举办学校科技节、汇报活动,展示“创新素养培育”成果,扩大影响。

2.整理资料,完成实验成果的总结和提炼,并为下一步推进做好准备。

3.形成实验报告和研究报告。

五、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小组。两所中职校建立以校长为组长,校级班子为成员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实验项目的全面实施,建立工作机制,协调重大事项等。

2.建立工作小组。两所中职校建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具体工作机构。工作小组负责项目设计、基地申报、学生推荐、师资配备、实验室配备、相关方案编制、课程设置、项目开展等事项的全面落实。

3.建立指导教师队伍。选派具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学识渊博、能力强、业务好、责任心强的学校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聘请企业、大学,以及研究院所的专家作为指导教师。

4.落实实践场所。提供学校所有的实训基地以及仪器设备,并协调、落实部分企业的相关场所,为特长生创新教育提供实践条件。

5.保证教育经费。特长生的创新教育是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重要探索,列入学校教科研课题范围,给予立项,有经费保证,并以学校的教科研项目进行项目管理。

 

 

                           金山区教育局成职教育科

      二O一一年四月

 





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第二小学   地址:金山区朱泾镇浦源路118号  电话:67353023   邮编:201599

沪公网安备 31011602001015号

沪ICP备1705757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