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想谈的话题是《你也“差不多”吗?》。
先讲一个故事:历史上,有位先生姓差,名不多。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严格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先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兽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兽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刻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还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一个差不多先生……
同学们,这是中国的胡适先生于1920年写下的这篇文章。90多年过去了,我认为,这‘差不多先生’依然是我们当中一个典型的代表。他们依然活在我们中间,可能就在我们的校园里。他就是那个马马虎虎,就是那个随随便便,随老师怎么教育都不行的学习不认真的同学。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做做小动作,这听一句,那听一句,似懂非懂,有的同学做作业认为多一字,少一字差不多,字迹潦草无所谓。当被老师问到“作业完成得怎么样了?”“是不是认真做好预复习了?”的时候,许多人总是会说:“差不多吧”。
同学们,差不多是差多少?差不多也许是10天,也许是20天;也许只完成当初目标的80%,也许只完成60%,反正差不多就是差不多。航天科学家计算,要是差一点点,“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就不会对接成功;高考成绩,差一分是差不多吧,但一分之差,天壤之别。要记住,时间过得很快,也许用不了几个“差不多”,高一升到高二了,高二就到高三了,高三就要高考了,每件事情,只有当结果出来后,我们才会知道,“差不多”其实是“差得很多很多”!
老师们,同学们,今年学校工作的主题是“用心做好工作,用情服务师生。”这要求我们做每件事都要认真思考,处处求精,而不能“差不多”就可以。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注重生活的细节,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不能像差不多先生那样马马虎虎,事事都差不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那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更加精彩。
最后,请老师们、同学们自问,“我”也经常“差不多”吗?
杜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