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情况
本周听课以“改进、提升”为主题,依托青苗计划学校提供四节青年教师评比课,供全校教师课例研讨。
本周巡课总课时数253节,优秀课时数225节,良好课时数21节,中等课时数7节,差课时数0节。从年级分布来看,高一98节,高二124节,高三25节;从学科分布来看,所有学科全覆盖,54人被听课。从被听课教师年龄的分布来看,40岁以内的年轻教师217节,40岁以上的资深教师34节。
二、亮点
1.“青苗计划”青年教师汇报课亮点多多。
青苗计划的课堂展示,让年轻教师的技术优势有了展现的机会,通过带教师傅和备课组的积极准备,教学效果较好。课件制作精美,从国内外一直到金山、学校结合实际分析,融合生态科技教育。与学生沟通互动形式多样,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有新意,注重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情感引领。
同时课后教研组展开课例研训,深入探讨,提高线上教学有效性。
2.老师能利用“签到”或“答题卡”功能,在课内随时发起签到或答题卡功能,监控学生是否处于在线学习状态。
3.许多老师在复习讲评时,通过频繁互动和当堂变式训练,找出同类题目的共性,从而总结出一类题目的解法,注重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指导。
4.越来越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渗透学科德育、学科素养、生态素养的意图明显。部分老师的课与当前的“抗疫”元素联系起来,富有时代气息,同时渗透国家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教育。
5.结合使用摄像头直接在练习册上演练讲解题目,有利于增强过程性学习地观感。
6.资深老师上课非常到位,无论是题目的讲解,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非常硬核。
7.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开启摄像头上课,让学生感觉亲切,拉近师生距离。
二、存在问题
1.试卷讲评课的知识结构化不足,一讲到底的现象还是存在的。
2.部分青年教师线上教学7周以来课堂教学进步不明显。
3.部分教师备课环节在问题预设和递进方面仍需改进。
4.有些互动形式流于形式和低效。
5.面对浩繁的网络资源的选择与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6.评比课因没试讲在时间的把握上可圈可点。
7.教师的课堂笔记和板书的处理有待加强。
8.个别同学上课连麦过程中仍有卡顿现象。
三、改进建议
1.教师的专业成长需重点关注。
如何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根据教学目标如何取舍教学内容,师生间如何有效互动,教学形式应如何合理呈现,教学时间应如何合理分配等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这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也需要导师给予更多帮助和指导。需要教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设计不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高度、广度,更要注重深度,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提高思想的深度。
2.复习课规划需要加强。
进一步增加复习课的规划,建议设计专题单元,经典例题和变式相结合,提高复习效率。随着考试日期的临近,复习课占比将更大。随着线下复课,更是不能将复习课变成“练习——讲题——刷题”的简单重复,不能以“题海”漫灌学生学习时间。
3. 备课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准备充分。
备课要结合学情内容不能太多太难,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充分备课,充分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学手段可以多种组合使用。
4.便捷的笔记记录需研究。
老师在习题讲评时,尤其理科可以使用微软自带的whiteboard撰写电子板书增加可保存的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整理,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
5.讲评作业基于数据要有针对性
评讲作业时老师们可以利用问卷星或超星平台做好答题正确率等数据统计工作,课上讲解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6.针对课堂突发情况应对要灵活
对于课上连麦或点名学生无回应现象,老师还需更灵活机智处理。
7.“特殊学生”要跟进。
课后教师要加强“特殊学生”的跟踪,学科教师要积极参加与学生到校面对面交流的座谈,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达到教育效果。
附20200417学生干部例会反馈:
1.采用周末面谈制度后,本周学生线上学习状态和提交作业情况有明显好转。
2.对复课建议:
(1)复课后能否给学生几天缓冲的时间再进行测试;
(2)复课前建议各科老师把上课需要带的东西提前告知学生,太久没有收拾书包学生反应不知道要带哪些东西到学校;
3.对复课后的疑问有:
(1)家长能否到学校门口来接孩子?
(2)返校后是否还有午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