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日到8月4日,我校2015级和2016级生态班的学员们展开了为期四天的“天目山野外考察”。本次考察采用新老学员结合的方式,由2015级表现优秀的学员担任此次考察的小辅导。学员们分为三个小组:水质组、昆虫组、植物组。
水质组学员们根据自己预先设计的课题,分别在瑞晶石花洞、西天目山、太湖源、青山湖采集水样,测定快速溶解氧,水温,pH等数据。考察中,发现青山湖水面漂浮着许多死鱼并对周边进行了航拍,希望结合水质检测数据及周边环境分析并找出鱼儿死亡的真正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
植物组的学员们在多天的植物考察中,漫步于大树参天的西天目登山步道,拍摄记录珍稀的保护植被,观察国内最大柳杉林的生长环境,惊叹于新老大树王的雄姿和野生银杏树的顽强生命力;穿行在太湖源和神龙川幽静的山间林区识别和获取各种植物标本和中草药苗木,相互扶助登山,共同采集形形色色的植物,一起仔细认真地做成标本,当最后看到裱框的成品时,那些生长在田野间泥土上的绿色变得清新而雅致,一种成就感也油然而生。血红肉果兰,九头狮子草,九死还魂草……一直以为只有在武侠小说中才会有的植物名称,竟然不可思议地出现在了我们的采集记录里。植物组最后采集并鉴定了近50种植物,其中35种制成了标本。
昆虫组的学员们拿起了网,奔跑于山林草丛中,捕捉昆虫,听老师讲解各类昆虫的特征。而后,将其制成标本,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昆虫的形态特征,理解其行为。捕虫网,玻璃瓶,自制三角袋,这就是我们的工具,我们凭借这些,总共抓捕了近50只昆虫。
每天的活动结束后,学员们并未立即休息,水质组继续白天所采水样的检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昆虫组、植物组则将白天所见昆虫,植物进行统计,纪录,并通过查阅相关专业资料确定名称。最后,将自己一天的所见,所想,所感以考察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
四天里,同学们对天目山保护区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有了全面的认识,通过这样的野外考察,学员们走进自然,发现自然之美;以自然为师,提高生态素养。学员们亲历科学研究的过程,采集动植物标本,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考察日志。我们认为这个模式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能够培养他们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并体会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